年1月1日凌晨0点00分,
北师大师生同时收到这样一封特殊的新年祝福……
这条遥远的祝福,
从地球上的气候最敏感、生态最脆弱地带出发,
穿越了大半个地球,
满载着他们的真诚祝福,
来到我们身边。
发出这封祝福的,
是一群特别的北师大人,
他们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来到两极,
挑战极限、潜心钻研。
想知道他们是谁吗?
下面来看看他们的故事吧……
他们,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小编根据网上不完全报告整理出
他们两极科考成果
速速围观!
年4月10日,中国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所属科考船“雪龙号”完成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抵达上海长江口水域。此番科考,雪龙号科考船行驶到南纬78°41′罗斯海水域,刷新了全球科学考察船在南极海域到达的最南纪录,同时开辟了中国极地科学的海陆空立体化协同考察新纪元。
年11月2日,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部分队员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远征南极。我校共派出师生4人分别在中山站、长城站及罗斯海执行无人机遥感、环境、生态等考察任务,均圆满完成预期的科考目标。
在本次考察期间,全球院的张宝钢工程师和级硕士研究生马驰携带自主研制的极鹰系列固定翼无人机,为考察队海冰探路、冰山监测、环境整治、鹰嘴岩垮塌应急等多项业务提供了第一手高分辨率无人机遥感数据,为我国南极考察再添“天眼”。在“雪龙”号即将凯旋之际,领队孙波代表第33次南极考察队向我校发来传真电报,感谢我校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极地遥感团队为此次南极科考提供的遥感技术支持和保障。
年4月12日,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在京召开“北极战略研讨会”,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医院等单位,以及我校各相关院系部处的30多位专家和领导出席研讨会。专家们围绕北极资源与航道开发、北极与我国气候、中远北极航道开辟、北极生态变化、极地远程医疗等多方面话题开展了专题报告和热烈研讨,期望在多个方面与我校极地研究团队开展密切合作,为国家战略共谋大事。
年4月24日,由人社部、国家海洋局共同举办的“中国极地考察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外交部、中宣部、国家海洋局、国家公务员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及参加中国极地科考相关单位人员出席会议。我校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程晓院长荣获“中国极地考察先进个人”称号。
程晓院长(左二)荣获“中国极地考察先进个人”称号
当地时间年6月4日,应格陵兰政府邀请,正在格陵兰岛迪斯科湾地区进行北极科学考察的我校全球变化院程晓教授和张宝钢工程师使用“极鹰三号”固定翼无人机,实现了我国遥感无人机在北极格陵兰岛地区的首飞。
年8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在格陵兰首府努克召开的北极大学联盟理事会上经过陈述和答辩,经全体理事单位投票全票通过成为北极大学成员单位,与我校一同被吸收为成员的还有德国AWI极地与海洋研究所等13家大学与研究机构。北极大学(UniversityoftheArctic)是一个主要由北极国家大学和研究组织共同组建的一个大学联盟,在北极理事会领导和支持下于年6月成立。北极大学联盟多年来致力于北极研究与教育,目标是通过合作研究,推动环北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有芬兰、丹麦、挪威、瑞典、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多个成员机构。
年10月13-15日,受北极圈论坛组委会邀请,我校全球院派出由7名师生组成的代表团赴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参加第5届北极圈论坛全体会议,举办了主题为“北极气候变化:大气、海冰、生态与遥感”的分论坛。在此之后,全球院还派出2名教师12名同学共计14人进入芬兰北极地区举行为期一周的北极综合调查。
年12月12日,全球院级直博生李腾、硕士研究生赵剑出征南极,执行第34次南极无人机遥感调查任务。这是我国首次采用航空的方式向中山站运送科考人员及设备。在接下来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校的两名队员将使用极鹰III型固定翼无人机,在南极开展地貌、冰川、海冰等一系列无人机遥感调查。
我校极地遥感团队自年组建极地无人机组以来,已连续3年在南极考察中成功实施无人机遥感作业,所使用的极鹰系列固定翼无人机已被证实可安全稳定地应用于极地科考,作业效率和数据质量获得了国内外广泛认可。今年起,无人机遥感技术已纳入我国南极考察业务化监测体系。本年度我校无人机团队将首次对中山站周边的达尔克冰川开展业务化无人机遥感监测,为研究南极冰-海-气相互作用及全球变暖对极地冰架的影响和相应机制提供长时间序列的高精度、高分辨率基础地表数据集。
-bnuweixin-
来源: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极地与海洋研究中心
排版:王钰玮
投稿/加入我们:bnuweixin
.补骨脂注射液价格白癜风哪里治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