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春单士兵刘咏侯金亮
来源:《人民日报》《重庆日报》
声明:本文得到杭萧钢构授权发表
编者按: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下行期,全球经济同此凉热,国内建筑行业不景气,作为国内首家钢结构上市企业——杭萧钢构,却生逢其时,大展拳脚。连日来,《人民日报》在4月10日头版,《重庆日报》在4月15日专版,都对杭萧钢构的发展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杭萧以极具前瞻的战略视野,提前布局钢结构建筑,“藏钢于建筑,藏钢于民”,笔者认为杭萧可看作中国钢铁去产能的接盘侠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拓荒者。管窥杭萧的成功秘笈,一是质量大如天。公司将一根虽符合国际但不符合公司标准的钢梁,作为企业的耻辱柱,永久立在门口,让人看到当家人单银木的魄力,其意义不亚于张瑞敏当年带头砸冰箱。二是做强主业、做精专业、做长产业链。在建筑业利润比刀片还薄的今天,杭萧以极强的战略定力,放弃唾手可得的快钱,躬耕于钢结构的细活,锐意于硬骨头的国际市场,颇有华为之“狼性”风采。三是大手笔投入研发创新、大踏步走出国门。杭萧每年光科研人员工资就几千万元,却拥有近项专利,参编、主编30多项国家、地方、行业标准及规程规范,拥有最新的“核心技术”:杭萧第三代钢结构建筑技术——钢管束混凝土束剪力墙体系。正是因为强大的技术优势,杭萧在国际化征途上战功赫赫,先后拿下德国法兰克福航空铁路中心、冰岛雷克雅未克音乐会议中心、卡塔尔多哈国际机场等多个大项目。
媒体对杭萧的推崇,折射了对中国产业转型的焦虑,以及建筑业发展的期望。即外能符合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内能解决“三去一降一补”的社会难题,在技术能力上有自信,在产业链条上有话语权,在战略发展上清醒不逐流,为建筑业竖标杆,为走出去亮名片。
截至4月16日,日本九州熊本县16日凌晨发生7.3级地震已经造成32人死亡。据报道,死者都是被倒塌的住宅压迫致死。地震灾害学业内人士常说:“杀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中国也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推广钢结构迫在眉睫!杭萧钢构正是节能、绿色、安全、环保建筑的典范!
杭萧钢构只造“绿色建筑”
——人民日报
走进杭州市“钱江世纪城人才专项用房”建设工地,不禁让人啧啧称奇:这个全国最大的保障房项目,看不到凌乱的脚手架、混凝土,也没有轰鸣的搅拌机,样板房里不见承重墙,所有墙体都可以随意拆卸……承建该项目的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带动一场“建筑革命”。
杭萧钢构是国内首家钢结构上市企业。上世纪90年代,国外钢结构企业已经能像搭积木一样造房子,杭萧钢构才刚刚起步。“10年前,我们还在与世界强手争夺国内市场。现在,凭着自主创新的专利,我们已成功进军欧美市场,与国际一流的钢结构企业同台竞争,拿下德国法兰克福航空铁路中心、冰岛雷克雅未克音乐会议中心、卡塔尔多哈国际机场等多个大项目。”董事长单银木语气中充满自豪。
自豪源自创新。创新,凭借的是雄厚的科技实力。杭萧钢构最早只有十几名研究人员的研发中心,现已扩大到余人。企业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是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资质在行业中最高、最全。
依靠先进的科研团队,杭萧钢构创造了一系列建筑奇迹:年,由杭萧钢构承建的武汉民生银行,是全国第一座由土建改为钢结构的超高层建筑;年,杭萧钢构研制成功CCA纤维水泥板,技术优势与世界一流企业比肩;年,杭萧钢构通过住建部审查核准,成为首个获得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的钢结构企业……
成功源自对主业的自信和坚守。杭萧钢构尽管起步时遇到开拓难、利润低等难题,仍矢志不渝,拒绝买矿、金融等许多赚快钱的利益诱惑,始终围绕主业,科研开发不惜血本,公司下属13个子公司,清一色围绕钢结构产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据专家测算,若钢结构建筑在我国普及,将减少建筑垃圾83%,还能大规模化解钢铁产能过剩问题。
截至目前,杭萧钢构已申请专利近项,参编、主编30多项国家、地方、行业标准及规程规范,90多项工程获鲁班奖、詹天佑奖、中国钢结构金奖、省(市)钢结构金奖等行业奖项,业务范围也由单一的钢结构制造、安装,发展到“总承包、设计、生产、建材和开发”五位一体的绿色建筑集成服务商。
盖房子,离不开砖块水泥。“盖平方米的房子,若干年后是留下吨建筑垃圾,还是留下可循环利用的10吨钢材?”当年正是这个问题,激励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单银木“异想天开”——选择从事“绿色建筑”,发展钢结构产业。
◆◆◆
一路发展一路创新
单银木第一次看到日本市中心建筑工地时目瞪口呆:现场干干净净,不见扬尘,很少有人进出,盖房像搭积木一样,与国内泥泞遍地、飞尘扬天、人头攒动的场景有天壤之别。那是20年前。
经过一番细致考察,单银木把发展目标对准钢结构住宅产业。“这是节能、节地、节材的绿色产业,利国利民。”
然而创业艰难。“没有技术,没有标准,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分管集团技术研发的副总裁杨强跃掰着手指,细数一堆困难:没有与钢结构住宅匹配的结构体系;楼板的建造技术与配套产品不完善;适用的内外墙材料与技术缺乏;常用的机构体系,房间内凸柱与钢梁外露;构件需要防火防腐;不同地区的风力、地震等级差异很大,严寒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对墙体的保温、隔热效果也不一样。
每项实验都要反复再反复,仅一个结构构件、连接节点、三板体系性能的试验检验,就来回做了52次。研发人员冒着严寒酷暑,足迹踏遍大江南北。
研发前沿技术,离不开雄厚的科技实力。最早由十几名研究人员组成的研发中心,现在已扩大到余人。企业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是我国首个钢结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资质在行业中最高、最全。
科技投入费用出人意料地巨大,每年光科研人员工资就几千万元。“投资数亿元的项目,两年没有订单,6年不赚钱,如果没有信念和定力,早就坚持不下去了。”杨强跃感慨。
0年底,位于杭州的瑞丰大厦项目动工。周围的市民用惊讶的目光看着这幢大厦的快速崛起:不见运送砖瓦的工程车来来去去,造房好像搭积木,几天一层地往上蹿。这是杭萧钢构承建、国内首次完全依靠自主技术建造的高层钢结构大楼,只花6个月,24层、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的钢结构大楼拔地而起。
多年来,杭萧钢构在楼承板、内外墙板、梁柱节点、结构体系、构件形式、钢结构住宅、防腐防火和施工工法等方面先后获得包括“钢结构住宅体系”发明专利在内的近项国家专利成果。
如今,杭萧钢构又拥有最新的“核心技术”:杭萧第三代钢结构建筑技术——钢管束混凝土束剪力墙体系,已经通过清华大学结构工程实验室检测、天津国家固定灭火系统和耐火试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测,具有良好的抗震及防火性能。
◆◆◆
质量意识比天还大
高、中、低三段钢柱,竖立在杭萧钢构公司大门口草坪上,十分抢眼。乍一看以为是企业标识,走近一看介绍,竟是企业的“耻辱柱”!
那是年,杭萧钢构为大唐电厂设计制造钢梁,出厂前检测时发现,一根编号为“ZS9—”号的钢梁,虽符合国家标准,但不符合公司标准。公司决策层毅然决定,将这根钢梁截成三段,作为企业的耻辱柱,永久立在门口,警示全体员工。
对质量近乎苛刻的追求,从此牢牢刻进杭萧人心里。
“进厂后,首先学会的就是认真、再认真。我就曾经凭着经验做好一个构件,结果一测,虽可以出厂,但质量上有瑕疵,结果又花两倍时间拆除。你不知道,亲手拆除自己做好的产品,心里有多难受……”在杭萧新型建筑工业化钢结构建筑生产制造基地的车间从事装配的闫乾坤告诉记者。
在杭萧当工人,没法混日子。质管部经理徐兵感触颇深,“全年对工人培训不断,每个工段要对标准规范自检、复检,然后检验员专检。比如对钢构件的国家标准是正负3毫米误差,我们是2毫米,超出就要返工。”
培养牢固的质量意识,关键在于主动。杭萧如何做“提升营”。
哈工大焊接专业毕业生裴四伟进杭萧钢构后,第一关就是接受7天6夜的“自我价值提升营”系统培训。这提升营实打实,上山下水,合力扛着两人合抱的原木疾行……“每天都累得要命,但心里又很激动。提升营结束,吃苦、团结、奋发的精神也刻进了心里。”“一盘散沙进去,一个团队出来。”单银木这样评价。
创业之初,单银木的目标是年销售额达到30个亿,最终成为像松下一样伟大的公司。大家哄堂大笑,以为单银木在说梦话。年,公司销售额达39亿元。今天的杭萧人,胸膛一挺:梦想并不遥远!
◆◆◆
围绕主业矢志不渝
钢结构?造价还高出一截?听着很陌生,客户都摇头。
虽然年国家就倡导鼓励在住宅建设中推广运用钢结构技术,但市场并不认可。难推广怎么办?不管客户怎么压价,公司都咬牙先保证质量。4年,武汉一个样板工程做完,获得很多大奖。公司一结算,亏损1个多亿。下一个项目,还是强调确保质量!
“企业位于经济发达的浙江,这些年也不是没有其他诱惑。”单银木说,但杭萧钢构的下属企业,始终围绕主业发展。“这些年,眼看着很多企业做房地产、投资矿产、金融、股权,快钱赚得盆满钵满,我们从一张纸里、一盒订书钉里,一点点抠出大手笔的研发费用。”单银木表示不后悔。
不后悔,是因为情怀。利国利民的好事,总得有人去做,这些年,杭萧钢构参与编制了包括《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在内的很多国家标准,大量投入做标准规范。他们坚信,只要踏踏实实做好实业,终会得到回报。
近年来,凭着近项专利的优势,杭萧钢构开始谋求转型,从生产商转向输出技术、管理和品牌的服务商。
杭萧钢构研发成功的新一代钢结构住宅技术体系——钢管束混凝土束剪力墙体系,已经申请专利,这套最新技术以“钢管束”应用为核心,可应用在各种户型,且部件可以实现模数化、标准化生产。杭州钱江世纪城的人才专项用房项目11号楼采用这一技术,32层、近百米高、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大楼,60多名工人施工60天就基本封顶。如果采用传统混凝土建筑方式,需要约名工人、6个月左右才能完成。试想,这一技术的推广,将能节省多少融资成本、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
将技术市场化,杭萧钢构启动了一项战略合作的创新模式,在河北、山东、福建、青海、陕西等地与14家战略伙伴合作,直接输出以钢管束专利为核心的一个专利池,60多个新型专利作为配套技术,合作单位拿到授权后,可以自行建厂、标准化生产。杭萧钢构的盈利模式,从直接出售产品一举转变为出售技术使用权。
国内首个钢结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在杭萧钢构公司挂牌时,住建部寄予厚望,要求他们承担“引导住宅建设方式转变”的历史使命。“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单银木如是说。
杭萧钢构 成功源于主动拥抱国家战略
——重庆日报
◆◆◆
企业成功关键在技术创新
重庆日报:经过30年的努力,杭萧钢构取得了哪些成绩?
单银木:很多,举个例子:年,由杭萧钢构承建的武汉民生银行,是全国第一座由钢筋混凝土结构改为钢结构的超高层建筑,建成后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全钢结构建筑;年,杭萧钢构研制成功CCA纤维水泥板,技术优势与世界一流企业比肩;年,杭萧钢构通过住建部审查核准,成为首个获得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的钢结构企业……
重庆日报:是什么让杭萧钢构在行业里遥遥领先?
单银木:杭萧钢构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主要靠两点:一是技术创新。最早只有十几名研究人员的研发中心,现已有余人,每年光科研人员工资就几千万。企业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是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资质在行业中最高、最全。凭着近项专利的优势,杭萧钢构开始谋求转型,从生产商转向输出技术、管理和品牌的服务商。二是培养牢固的质量意识,对质量近乎苛刻的追求。比如,对钢构件截面的宽度国家标准是正负3毫米误差,我们是2毫米,超出就要返工。
◆◆◆
绿色发展要注重社会效益
重庆日报:您认为钢结构的优势有哪些?
单银木:我认为钢结构的优势有以下几点:一是绿色、环保、节能、减排、降耗、缓解生态压力、符合国家战略;二是响应国家号召、消化过剩钢铁产能、藏钢于民、藏钢于建筑;三是减少劳动力资源占用、促进农业人口向产业工人转变、提升城镇化水平;四是协助政府完成工业化绿色建筑指标;五是工期缩短、减少安置成本、提升政府形象、解决民生问题;六是易形成税源聚合效应、增加地方税收、提高就业率;七是提高了建筑标准和质量,是建筑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
重庆日报:现在倡导绿色发展,在绿色低碳、节能减排方面,杭萧钢构有哪些比较成功的探索?
单银木:历经十余年技术研发和样板工程的实施,杭萧研发成功的多高层钢结构住宅体系适合我国国情、符合产业化特点,并且国际领先,7年11月获国家发明专利。6年,成功研发“高层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及相关产品,被列为建设部推广项目,并应用于国内第一个完全国产化的绿色高层钢结构住宅建筑和全国最大的钢结构住宅建设示范工程——武汉世纪家园。年3月获得了住建部“住宅产业化基地”的认定,是全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真正意义的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基地。杭萧钢构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引领了中国钢结构建筑行业发展方向,推动了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和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
◆◆◆
藏钢于民,加强战略储备
重庆日报:关于“让成品钢储藏于建筑,储备国家战略资源”,您是怎么看的?
单银木:随着国务院《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在各地得到具体执行,以钢结构建筑为代表的绿色建筑推广力度加大,带来对建筑用钢需求增加,一方面能部分化解钢企产能过剩,同时从长久来看,还能为国家钢铁战略储备提供有效的途径。
作为工业生产的必需品,在很多发达国家,“藏钢于建筑”“藏钢于民”的战略储备意识早已深入人心。有数据显示,目前在英国,钢结构建筑中95%的建筑用钢材得到有效回收,其中,10%经简单加工以后即可重复使用,另外85%则通过回炉等手段再次回收利用。
◆◆◆
去产能要加强钢结构的推广应用
重庆日报:您认为发展钢结构建筑在化解钢铁产能的过程中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单银木:去产能已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钢结构建筑符合绿色建筑的理念,国务院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政策给钢结构建筑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很多钢结构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所以,钢结构建筑产业要抓住机遇,发挥去产能的关键性作用。
重庆日报:钢结构要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发挥好作用,会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单银木:钢结构技术推广难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上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钢铁产量严重不足,为保证重点建设用钢,对在建筑中的用钢量加以限制。当时的建筑思路和技术使人们对混凝土建筑产生惯性。其次,对钢结构的认识不足。尤其是房地产建设者和消费者,不了解钢结构、不愿意采用钢结构,对应用推广形成了一定阻力。此外,钢结构相关配套建设材料不足,主要是保温隔音性能良好的轻质围护墙体等质优价廉的新型建材相对太少。
重庆日报:该如何应对呢?
单银木:接下来,要加大推广应用的力度。一方面要加强科普,推动人们的观念更新。只有对钢结构这种绿色建筑技术有所了解,才能逐步接受钢结构住宅。另一方面,要加快钢结构的配套技术研究,不断开发出更多墙体围护材料和产品,进一步降低造价,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此外,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重点区域或者部分建筑建设中可强制使用抗震性好的钢结构,可在地震、战争后减少重建成本。
◆◆◆
调整生产方式,培养新型产业工人
重庆日报:为什么说发展钢结构需要大量产业工人?
单银木:钢结构建筑作为工业化建筑的最重要代表,与传统混凝土建筑依靠农民工手工建造完全不同,钢结构建筑要求的是标准化、机械化的生产模式,所有管理依据数据采集进行信息化的处理。这样的生产模式把传统建筑中最不确定的“人的因素”降到最低,促使农民工转型为产业工人,并不断提升知识和技术积累。
重庆日报:让农民工变成产业工人的意义在哪里?
单银木:钢结构建筑的推广为农民工转化成产业工人,提供了新的发展出路。一方面,钢结构企业将不仅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让大批农民工转型升级为产业工人,同时,企业培养的产业工人未来将不断释放给社会,满足其他产业的需要,缓解“技术工难招”的现状。另一方面,钢结构建筑也为农民工提供了可持续性发展的职业,让一大批新兴产业工人具有归属感,提升了他们的谋生技能,让他们在城市中更具认同感。
◆◆◆
企业要善于搭国家战略顺风车
重庆日报:杭萧钢构接下了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项目,在这方面走在了钢结构企业的前列。杭萧钢构在“走出去”方面有哪些经验?
单银木:近几年成功发展的经验表明要主动拥抱国家战略。杭萧钢构接下的国外订单大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的项目,如安哥拉、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蒙古国、新加坡等,这些订单的选择,成为了公司战略符合国家大战略方向的最好注脚。值得一提的是,杭萧钢构在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承接的首个项目是年平安夜前夕,从中国有色金属建设有限公司得到的订单额高达一亿三千九百多万元的哈萨克斯坦阿克托盖铜矿选厂项目。现在,凭着自主创新的专利,我们已成功进军欧美市场,与国际一流的钢结构企业同台竞争,拿下德国法兰克福航空铁路中心、冰岛雷克雅未克音乐会议中心、卡塔尔多哈国际机场等多个大项目。
重庆日报:您认为钢结构企业该如何抓住“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
单银木:在开拓国外市场中,杭萧钢构有两种渠道获得订单,一是与总包合作,二是直接找到业主,两个渠道的比例对半开。面对“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的加速推进,国家、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都伸出了援助之手,这为钢结构企业的“走出去”铺平了道路。在未来,钢结构企业要加大创新力度,提高产品品质,搭上“一带一路”的顺风车,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链接: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杭萧钢构”)成立于年,经过近30年的努力,已发展为国内首家钢结构上市公司(股票代码:),被列入住建部首批建筑钢结构定点企业、全国民营企业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杭萧钢构与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福州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多所著名院校和研究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拥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杭萧钢构参编、主编30多项国家、地方、行业标准及规程规范,多项工程获鲁班奖、中国钢结构金奖、省(市)钢结构金奖等行业奖项。在楼承板、内外墙板、梁柱节点、结构体系、构件形式、钢结构住宅、防腐防火和施工工法等方面先后获得余项国家专利成果。
输入关键词,精读经典文章一、企业动向
电商 园区 走出去 银行 风险评估
二、海外并购
并购 尽调 亚投行 海外投资
三、产业观察
体育 VR 新兴产业 制造业 酒店 健康医疗 矿产 机器人 航运
四、沿线国家
英国 西班牙 德国 澳洲 尼日利亚
五、全球视野
拉法兰 吴建民 人文历史 移民 经济史 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