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根在椭圆形办公室
政治家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因生前大权在握而无法不重要但一转身就会变得无足轻重;一种是在身后随着时间推移却愈发彰显重要。罗纳德.里根无疑属于后一种,逝世后,他被美国人公推与华盛顿、林肯齐名的伟大总统,美国人还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华盛顿的国际机场以及海军的一艘航母。在20世纪后期,里根与英国的铁娘子玛格丽特·撒切尔、苏联的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等人一起改变了世界格局。
里根就任美国总统
里根和白宫团队
里根和国务卿舒尔茨、国防部长温伯格等要员在一起
里根的勋业主要在于结束了冷战。但在年1月20日,当里根就任第40届美国总统时,他面对的情况可不妙。当时的美国被卡特4年软弱混乱统治搞得筋疲力尽,越战、水门事件笼罩在政治、社会上的阴影还没消逝,国内经济受国际石油危机冲击一片衰退,伊朗霍梅尼革命后把躲避在德黑兰大使馆内的美国人扣为人质。相反,苏联兵出阿富汗,并在非洲南部、拉美全面扩张影响力。里根接手的美国,是一个处于衰颓中的美国、缺乏自信心的美国。这时,里根已是69岁的老者,可是他和于二战风云紧急关头出任大英帝国首相的丘吉尔一样,有一颗狮子般的心。他说:“伟大的美利坚应该从事与自己相匹配的事业。”
里根和布什
里根是一位保守主义者,他笃信基督教,虔诚的相信美国立国传统、自由政体、市场法则的优势,他反对大政府,希望充分发挥个人和企业的潜力,他有一句名言:“政府不是解决方法,而是问题所在。”里根是一位心灵简单的人,在他思想中没有什么复杂、雄伟的战略体系,但他天性乐观,擅长在大战略视野里准确把握出手的时机。在重大决断上,他相信自己的直觉,能够从复杂多变的大外交角逐中做出清晰正确的抉择。他在重要外交场合虽然言辞犀利,却行动谨慎。里根属于那种具有天降大任使命感的政治家,他认为自己是应上帝的召唤,带领美国人民重拾信心、寻找失落的美国梦,勇敢进取、强化经济与军事实力、重振美国国威。虽然初时,里根并不知道如何让打垮苏联,但他迷信般认为,苏联体制不会长久,他可以扮演苏联的终结者角色。
五位美国总统在椭圆形办公室合影
里根被誉为“最厉害的沟通者”
里根的崛起,意味着保守主义在美国政坛历史性的崛起,并渐渐逐退肯尼迪那一代民主党人所代表的自由主义,成为美国政治与社会的主要潮流。小布什政权,就曾被认为是里根主义的衣钵传人,以强硬的立场在国际上出击,全面的调整军事战略和扩军,重视原则与承诺,在统御上着眼大局,放手小事。但小布什欠缺的是里根那神奇的沟通能力,里根在好莱坞的经历成了他从政后的财富,对手称之是“最厉害的沟通者。”里根很有幽默感,讲话常常临场发挥而且极富机智,对里根来讲,政治场合无异于一个表演的大舞台。年3月30日,里根遇刺,医院见到夫人南希的第一句话是他早年电影里的一句台词:“亲爱的,我忘了躲避。”举凡上任不久遭刺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罹难、海军陆战队军营在贝鲁特遭袭、与苏联战略核武器谈判受挫,如此种种多般逆局都被里根积极转换成正面的力量,他十分善于把握民众心理、精巧抓住台上台下人们情绪的起伏,他能够唤起普通人内心的激情,战胜现实里遭遇的各种恐惧和不快,直到曙光降临。
里根在白宫收看到“挑战者”号罹难一幕
里根发表电视演说抚慰人心
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执行第10次太空穿梭任务时突然爆炸坠毁,7名宇航员丧生,透过电视直播亲眼目睹这场大悲剧的美国人举国一片哀伤,里根及时发表演说,最后用这一句话来抚慰国人心灵:“「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乘员的生命历程给我们带来荣耀,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也不会忘记今天早上最后一次见到他们,那是他们正准备上路,挥手告别,「挣脱大地粗暴的束缚,去触摸上帝的脸」。”
里根属于参加过二战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一代人”的那群人中的一员,也是以国家、社会为己任并执掌权力牛耳的老一代美国人的代表。里根的高龄,不仅没有成他的负面,反而在美国人民心中建立了父亲般观感:热情、可亲、开朗、安全。他很大的一个本领是不管面临任何严峻危机,从不迎合人民心中的恐惧,而是激发起潜在大众心底的希望来凝聚国人士气。他的一句话曾广为流传:“假如我们不做,谁来做?假如现在不做,什么时候做?”
里根和撒切尔夫人会晤
里根和密特朗
里根执政,最大课题是如何与苏联打交道,与他对手的系共青团出身的戈尔巴乔夫先生,与他同声呼吸的是同样保守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撒切尔比里根早两年拜相,比他晚一年退休。他们在年结识时就一见如故,尤其两人对苏联集权制度的憎恶更是一拍即合,在国防和经济政策方面也是步步亦趋。从年到年,白宫与唐宁街十号缔造了当代最强固的盟邦情谊,可同二战时期罗斯福、丘吉尔之惺惺相惜并论。里根曾褒扬撒切尔是“英格兰的人中龙凤”,撒切尔则说里根是除了她的丈夫之外,“我生命中第二重要的男人”。
里根发表演说柏林墙演说
里根和戈尔巴乔夫会晤
里根对苏立场之强硬超乎克里姆林宫衮衮诸公的想象,上任伊始,里根即直接质疑苏联政权合法性、随即直称苏联为“邪恶帝国”,并大举扩充军备预算,开发“星球大战”战略防御计划。里根还效法当年年轻的肯尼迪总统,在举世闻名的柏林勃兰登堡门,对着那道把欧洲分裂成东、西两个阵营的柏林墙,向苏联领导人大声疾呼:“如果你追求和平,如果你追求苏联与东欧的繁荣,如果你追求解放,请你来到这座大门之前,打开这座大门、拆掉这道墙。”当然,里根也不是一味、盲目的追求对抗,他可以从蛛丝马迹里凭借直觉敏锐捕捉到藏在厚厚红墙内苏共领导人的微妙心理变化。20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的转机源于年11月19日里根与戈氏在日内瓦的第一次会晤,在这之前,美苏峰会已有6年停摆。当小他20岁的戈尔巴乔夫抵达日内瓦湖畔,里根提议两人出去走走,说要“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前第一夫人南希回忆这场历史性的会面:“大家原本以为他们只会出去一、二十分钟,结果他们一去就是一个半小时。回来之后,罗尼(南希对里根的昵称)和戈尔巴乔夫对彼此都留下很好的印象,而且直接敲定了后续两场高峰会,华盛顿和莫斯科各一场。双方的幕僚得知后,差点没当场昏倒。”
里根、戈尔巴乔夫一起漫步红场
里根、戈尔巴乔夫签署削减美苏中程导弹条约
里根和戈尔巴乔夫握手
里根、戈尔巴乔夫和布什在纽约合影
里根在与戈尔巴乔夫的交谈中感觉,苏联并不是像想象中那般壁垒森严,戈氏是可以打交道的人。而戈尔巴乔夫的真实心理是不再走老路,他试图在苏联实行变革,事后他回忆:“即使是新的苏联领导人也可依旧方式行事,但我们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因为我们看见了国家面临的严重问题,也了解到必须教人类从因核竞赛而被逼向的深渊边却步。”而里根准确的把握住这一重大历史契机,险遭遇刺又使他对以往的人生经验、世界认知和对生命的热爱有了全新体验。在第二任期,里根开始朝着“和平制造者”这一历史定位努力。作为右派的强势领袖,拥有美国公众的信赖,加上美国总统掌控的巨大行政资源,使得里根在坚持个人信念之时,并不武断生硬,他积极寻求机会和苏联领导人沟通与协作,在谈笑风声间化解兵戈。在这之后,从年到年里根卸任之前,他和戈尔巴乔夫又举行了四次高峰会,分别是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华盛顿、莫斯科与纽约,两人之间的信任日趋活络,并且渐次达成裁减战略核武器、撤除欧洲陆基中程核导弹等重大共识。里根病逝后,戈尔巴乔夫在《纽约时报》发表纪念专文说:“在多年来我与里根私下融洽的相处让我体味到他的人性魅力。他是一位真正的领袖、一位言而有信且乐观进取的人。他的一生为人正直,而且勇敢的面对使他晚年陷入黑暗的残酷病魔。他在历史上和人们心中赢得了地位。”
里根最后的旅行1
里根最后的旅行2
里根最后的旅行3
里根最后的旅行4
在里根看来,自己的总统生涯就是一个美国梦和传奇的化身。年1月14日,他最后一次以总统身份对全国发表广播讲话:“那么你们可以看出,对我而言,过去8年的经历和总统职位位远远超出了个人忧患。这是一个更广泛经历的延续,是关于一个民族和一个理想的经历,—对人类自由的渴望、追求和实现是美国式的传奇。”年,里根离任一年之后,柏林墙倒塌,年,苏联帝国解体。作为冷战的终结者,里根结束冷战而没费一枪一弹,这必将为他赢得持久的历史声誉。盛名之下,晚年里根是落寞的,他的长寿与不幸染上老年痴呆症,让他曾经的辉煌显得那样无奈和伤感,他的晚年看上去仿若一场漫长的谢幕。年6月11日,美国政府为6天前去世的这位前总统举行盛大国葬,也许,一位带着孩子去观看葬礼的普通美国母亲的话可以做为里根一生最好的注脚:“我要孩子看看,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真正荣耀的人生。”
齐林您的支持很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