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露年龄的题图……
为什么北极熊不吃企鹅?其实这个问题,两种回答都算对。
绘/渡边宏
北极熊不吃企鹅。因为企鹅在南极。这是依据现在的普遍认知得出的答案。别急着说坑爹。
北极熊吃企鹅。北极熊吃过一种叫做“北极大企鹅”的鸟,但从19世纪初以后就再也吃不到了。
大海雀标本
他们的真名叫做大海雀Gratauk,外形酷似企鹅,故有北极大企鹅之称。又称大海燕或大海乌,学名Pinguinusimpnnis。大西洋海雀科中唯一不会飞的物种。
和大海雀形似的巴布亚企鹅
南极企鹅的统称是Pnguin,实际上是个约定俗成的错误。Pinguinus(拉丁学名)是大海雀属的意思,企鹅在大海雀之后被人类发现,因为外貌太相似而且都不会飞,所以当时就误把企鹅看成了大海雀。而Pnguin一词是Pinguinus的凯尔特语,即大海雀。
中文的“企鹅”一词倒挺合适,不会混淆。
油叔脚的从大海雀弯曲的小手,最容易和企鹅区分。
再来看下两者的动物学分类:
大海雀纲:鸟纲Avs目:鸻形目Charadriiforms科:海雀科Alcida属:大海雀属Pinguinus种:大海雀Pinguinusimpnnis
帝企鹅(企鹅种类众多,暂且用纪录片最爱的明星帝企鹅举例)纲:鸟纲Avs下纲:今颚类Nognatha目:企鹅目Sphnisciforms科:企鹅科Sphniscida属:王企鹅属Aptnodyts种:帝企鹅Aptnodytsforstri
以上证明,除了他们都是鸟,企鹅和大海雀毫不沾边儿,更没有亲戚关系,但两者的生活方式极为相似。这是典型的趋同进化的例子。
趋同进化——不同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相似的环境而呈现出表型上的相似性。也指不同起源的蛋白质或核酸分子出现相似的结构和功能。
大海雀头部特写
大海雀的喙呈扁平状,在水中有效减少阻力。身体也是完美的流线型,表面光滑,两翼短小,符合流体力学原理,双脚靠近身体后部。这些特征让大海雀在水中像鱼雷一样迅猛。
ByJohnGoulds,ThBirdsofGratBritain,Vol.5()
为适应环境,大海雀虽然成为了杀伤力极强的水下猎手,却放弃了翅膀,告别飞翔。所以在陆地上行走,步速就会非常缓慢笨拙。一旦远离海岸,任何掠食动物的靠近都会让它们沦为瓮中之鳖。
大海雀不会飞,栖身之处寥寥无几,海崖和岩石林立的峭壁只能当作风景远望。别无选择的繁殖地只剩海滩。在加拿大东海岸,距纽芬兰40英里处有一个叫大浅滩GrandBanks的地方,那里靠近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地点,一度是大海雀的天堂。
纽芬兰纪念大学的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同时也是研究海洋科学方面的专家BillMontvcchi博士研究证实,大海雀已经完全适应海上生活,一年中长达十个月在海面上捕鱼。可是,求偶交配和产卵这项艰巨的繁殖任务,只能在陆地上进行。
大海雀可能也和企鹅一样,奉行一夫一妻制。近40天的孵卵期中,夫妻交替觅食,共同保持蛋的温度。
大海雀的鸟蛋和外貌,不是每只看起来都一模一样。
本想在文末推荐ElizabthKolbrt的《第六次大灭绝》一书,有很详尽的大海雀灭绝史描写。结果在油叔历尽险阻刚刚写完大海雀的历史之后,居然幸运地找到了《第六次大灭绝》的部分官方精彩译文by黄静雅……对比了一下,果断删除自己的拙迹……
(以下文摘过于凄惨悲伤,心情差的时候表看)
在大海雀的全盛时期,也就是在人类搞清楚如何找到牠们的巢穴之前,分布范围从挪威到纽芬兰、从意大利到美国佛罗里达州,族群数量可能有数百万只之多。当第一批移民从斯堪地那维亚来到冰岛时,大海雀还很普遍,以致于牠们经常被捉来当晚餐吃,遗骸曾在相当于第十世纪的家庭垃圾中发现。
我在雷克雅未克时,曾访问一间盖在废墟上的博物馆,该废墟据说是冰岛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是用草皮片盖成的长屋。博物馆中的展示品,除了一对大海雀的骸骨之外,还特别制作影片,重现早年人鸟之间的遭遇(对于中世纪的冰岛居民来说,大海雀算是「简单的猎物」)。影片中,一个朦胧的人影沿着岩岸、蹑手蹑脚朝着朦胧的海雀身影走去。当他靠得够近时,人影掏出一根棍子,往动物的头上狠狠打下去。大海雀回以哭叫声,大约介于雁鸣声与猪呼噜声之间。我发觉影片冷酷到令人着迷,从头到尾看了好几遍。蹑手蹑脚、痛打一顿、凄厉嘎叫??
几乎可确定的是,大海雀的生活方式和企鹅很像。事实上,大海雀就是原始的企鹅。欧洲水手在北大西洋遇见牠们,称牠们为pnguin—词源不详,有可能是来自拉丁文的pinguis,意为「肥胖的」。后来,当后代的水手在南半球遇见颜色相似、不会飞的鸟时,他们也用同样的名称,遂导致严重的混淆,因为大海雀与企鹅属于完全不同的科—企鹅自成一科,而大海雀所属的科还包括海鹦(puffin)及海鸠(guillmot);基因分析显示,刀嘴海雀(razorbill)是与大海雀最相近的现存近亲。
和企鹅一样,大海雀也很擅长游泳,大半辈子都生活在海洋里;目击者的描述证实大海雀在水里「速度惊人」。不过在五、六月繁殖季节期间,牠们一摇一摆上岸,数量庞大,此时大海雀便处于劣势。美洲原住民显然曾捕猎大海雀(加拿大一处古墓里有一百多个大海雀的鸟喙),旧石器时代的欧洲人也一样:许多考古遗址都曾发现大海雀的骸骨,包括丹麦、瑞典、西班牙、意大利与直布罗陀等地。等到第一批移民前往冰岛时,大海雀的繁殖地点有很多已遭侵占,分布范围可能严重缩减。接下来便是大规模的屠杀。
十六世纪初,受到丰盛鳕鱼渔场的诱惑,欧洲人开始定期航行到纽芬兰。航行途中,他们遇见一大片粉红色的花岗岩平台,突出于海浪中,面积大约有二十公顷。春天时,平台上满满都是鸟类,可以说是并肩而立。这些鸟当中有很多是鲣鸟(gannt)与海鸠,其余便是大海雀。该平台距离纽芬兰东北岸大约六十五公里,后来称为「鸟之岛」,也有人称为「企鹅岛」,如今则称为芬克岛(FunkIsland)。
欧洲人横渡大西洋的漫长航行接近尾声时,存粮日益减少,新鲜肉类弥足珍贵,他们很快就发现,平台上的海雀随手可得。在年的一篇记述中,法国探险家卡蒂亚(JacqusCartir)写道,「鸟之岛」上的居民有些「像鹅一样大」:牠们一直在水里,无法在空中飞,因为牠们只有很小的翅膀……利用翅膀……牠们在水里移动,就像其他鸟类在空中飞行同样迅速。这些鸟如此肥胖,真是不可思议。牠们彷佛一颗颗石头似的,不到半小时,我们就装了满满两船大海雀,除了吃新鲜的肉之外,每艘船都用盐腌了五、六桶大海雀肉。
几年后,一支英国探险队登陆这座小岛,发现这里「充满大禽鸟」。他们将「大量的禽鸟」赶上船,宣称相当美味,「又好吃又滋补的肉」。年,名为惠特波恩(RichardWhitbourn)的船长描写大海雀被赶上船,「一次好几百只,彷佛上帝故意让这可怜生物的天真无辜,成为人类觅食的绝妙目标。」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人们发现大海雀除了「充当食物」之外还有别的用途,一如某位编年史家所述,「芬克岛上的大海雀,被人类所能想象出的各种方式剥削得淋漓尽致。」大海雀的肉可当成鱼饵、羽毛可当成填塞床垫的原料、油脂还可当成燃料。芬克岛上搭起石头围栏(如今还看得到这些遗迹),海雀成群给关进围栏里,直到某人抽出空来宰杀。或者根本不用杀,根据航行至纽芬兰的HMS波士顿号英国船员托马斯(AaronThomas)所写:如果你要的是牠们的羽毛,根本不用自找麻烦杀死牠们,只要抓来一只,把最好的羽毛拔掉就行了。然后,你就把毛皮半秃、被扯得皮开肉绽的可怜企鹅放生,让牠自生自灭。
芬克岛上没有树木,所有没有东西可以烧。这下托马斯又有另一项实况可记载:你随身带个煮锅,里面放进一、两只企鹅,在牠底下点火,这火完全是倒霉的企鹅自己烧出来的。牠们身体的油脂很快便产生火焰。
据估计,欧洲人最初登陆芬克岛时,他们发现多达十万对大海雀在照料十万颗蛋。大海雀一年大概只生一颗蛋;这些蛋长约十二公分,具有如美国画家波洛克(JacksonPollock)的滴画般的褐黑色斑点。当然,岛上的繁殖地一定很大,才能撑过两个世纪以上的蹂躏。然而,到了十八世纪晚期,大海雀的数量急遽减少。由于羽毛买卖利润非常丰厚,因此有许多组商队人马整个夏天都在芬克岛上「烫雀拔毛」。年,英国商人兼探险家卡特莱特(GorgCartwright)提到这些商队:「他们造成的破坏令人难以置信。」如果不赶快停止他们的所作所为,他预言,大海雀很快就会「消失殆尽」。
这些商队是真的故意将岛上的大海雀赶尽杀绝?或者,大量屠杀只是使大海雀族群缩减到某个地步,以致于容易受到其他外力的伤害?真相如何并不清楚。族群密度递减,可能使剩下的个体更不易存活,这种现象称为雅里氏效应(Allffct)。无论如何,一般认为,北美洲大海雀的灭绝日期是在年。
大约三十年后,正在绘制《美国鸟类》图鉴的画家奥杜邦(JohnJamsAudubon)前往纽芬兰,想要找寻大海雀来写生。他却一只也找不到,为了画图,只好拿伦敦商人从冰岛收购的一只填充海雀凑合着用。根据奥杜邦对大海雀的描述,他写道,牠们「在纽芬兰的岸边很稀有、很意外,」而且牠们「据说在那座岛的岩石上繁殖」。这是很奇怪的矛盾说法,因为正在繁殖的鸟不能说成是「很意外」。奥杜邦所画的大海雀(NaturalHistoryMusum,London/MaryEvansPicturLibrary)
一旦芬克岛上的海雀遭盐腌、拔毛、油炸,直到无影无踪,全世界只剩下一群相当数量的大海雀,住在所谓的「大海雀岩」(Girfuglaskr)小岛上,位置大约是在冰岛雷克雅内斯半岛的西南外海五十公里处。
然而,大海雀祸不单行,年一场火山爆发,摧毁了大海雀岩。这些鸟只剩下唯一的避难所:一丁点大的埃尔德岛(Eldy)。到了这时候,大海雀正面临新的威胁:本身的稀有性。各路绅士不遗余力寻找毛皮与鸟蛋,好充实他们的收藏,例如拉本伯爵。正是为了应付这股狂热,年,已知的最后一对大海雀在埃尔德岛上遇害。
上文中的人物均可在英文版维基百科中找到。
个别科普一下,约翰?詹姆斯?奥杜邦JohnJamsAudubon(-)美国画家,博物学家,鸟类学家。奥杜邦一生留下了无数的手绘画作,他的作品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他绘制的鸟类图鉴被称作“美国国宝”。先后出版过《美洲鸟类》和《美洲的四足动物》两本画谱。其中的《美洲鸟类》曾被誉为19世纪最伟大和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这是谷歌在年推出纪念约翰?詹姆斯?奥杜邦周年诞辰纪念日的主页doodl。
以他命名的全美奥杜邦学会(ThNationalAudubonSocity)是美国的一个非赢利性民间环保组织,建立于年,是世界上同类组织中历史最悠久的。主要从事鸟类保护及爱鸟教育等活动。
奥杜邦学会出版一本名叫《奥杜邦》的画报,这本杂志以自然为主要主题。奥杜邦学会在美国各地有很多分支机构,这些机构经常组织观鸟等与野生动物保护有关的野外活动,此外奥杜邦学会还负责解调美国的圣诞节鸟类统计。奥杜邦学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