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年月8日
这是馒头说第33篇文章
这是一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大家都知道她叫“铁娘子”
但她具体做了什么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争议
我们却未必都知道
年月8日
撒切尔夫人逝世
年0月3日,玛格丽特·希尔达·罗伯茨出生在英国林肯郡。当时没有任何迹象显示,这个普通的杂货店老板女儿,未来会当上英国首相。
玛格丽特·撒切尔——为了行文方便,接下来以她后来为世人所熟知的名字称呼——的父亲阿尔弗雷德·罗伯茨是镇上的一个杂货店老板,同时也是地方议会的议员,热衷政治,支持保守党。
父亲对撒切尔的影响除了政治之外,还有宗教信仰。撒切尔的一家都是虔诚的“卫理宗”(基督教新教的七大宗派之一)教徒——强调这一点的原因,我们会在后面看到。
孩童时期的撒切尔少女时期的撒切尔并没有什么非常特别的经历,但93年考入牛津大学这件事应该除外(她为此花了一年时间就学完了别人需要四年才能学完的拉丁文)。作为英国最著名的学府之一,牛津大学给了撒切尔不同寻常的经历和资历,尽管这看上去和她后来选择的职业生涯毫无关系——撒切尔学的是化学专业。
不仅如此,撒切尔毕业以后选择的专业看上去也和从政毫无关系:她大学毕业后去了一家塑料制造公司工作,还在两家化学公司担任研究员。
在塑料公司工作时的撒切尔。之前撒切尔曾去一家化工厂面试,面试官给她写下的评语是“此女子个性太强,不宜在此工作。”但是,一个人未来想要做什么,和现在从事的职业,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关系。
在刚进大学不久,撒切尔就公开宣布:“政治已经进入了我的血液”。她当然不是口头说说,而是入校不久就加入了学校的保守党协会,并在大三的时候就成为了主席,那是这个协会历史上第三位女性主席——不过和撒切尔后来创造的纪录相比,这实在是微不足道。
虽然身为化学公司的职员,但撒切尔将所有的工作积蓄都投入到了政治活动中,她在每个周末都会乘车前往伦敦或其他地方参与集会和辩论。
98年,撒切尔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初步成果——她成为了达特福德选区的议员代表。虽然达特福德只是一个地方二级行政单位,但撒切尔毕竟是向她的从政梦想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接下来的故事,稍微插进了一个插曲:在一次保守党晚宴上,撒切尔遇到了为她着迷的富商丹尼斯·撒切尔,两人成婚后,撒切尔生下了一对龙凤胎。
撒切尔和丈夫丹尼斯。丹尼斯是一名富商之子,继承了家族企业(油漆公司)。由于做议员薪水菲薄,而从事政治活动需要大量金钱,撒切尔后来在自传《唐宁街岁月》中写道,“如果没有丹尼斯,我根本不可能当年首相。”但这不是一个坊间认为的所谓“嫁入豪门,子女双全,人生赢家”的故事,这样的俗套剧情在撒切尔眼里简直一文不值。
带着丈夫的鼓励,撒切尔在成为母亲后,重新踏上从政之路:考取讼务律师资格,成为保守党议员,入阁,一路奋斗,直至成为保守党党魁。
在率领保守党竞选的日子里,撒切尔每天凌晨2、3点睡觉,每天早晨7点准时起床,她知道自己要什么,并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而这一点居然和她童年家里开杂货铺也有一点关系——撒切尔在回忆当时的生活时曾说:
“楼下开店楼上安家的生活一言难尽。这种独具特色的生活特点之一就是你永远都在上班。”
年5月3日,保守党在竞选中击败工党大获全胜,而作为党魁的撒切尔,也由此成为了英国首相。
在傲娇的大英帝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女首相。
年5月日,撒切尔和丈夫丹尼斯入主唐宁街0号2
成为首相后的撒切尔,首先要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振兴国内的经济。
在这一点上,撒切尔面临的矛盾在于“鼓励私有”和“公共福利”。
有必要先了解下当时的英国。
二战后的英国和欧洲很多国家一样,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振兴,英国采取了以“凯恩斯主义”为主要内核的经济政策。在工党内阁“公有化”和“高福利”的政策指导下,英国的钢铁、煤炭、航空、铁路、邮政、电讯、汽车、造船等大量公用事业实现了国有化,在提高税收和削减军事开支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工资和福利水平。
这个政策在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给英国经济带来了高速的发展,但自年代开始陷入了“大锅饭”式的沼泽:由于高福利和高待遇的保障,各行各业的生产效率开始低下,混日子的人开始渐渐增多,而政府因为支出过大,赤字猛增,英国的经济开始放缓乃至出现了通货膨胀和大量失业现象,在各项指标上被法国甚至被德国超过。
撒切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率领保守党胜出的,而她自己也知道,要治愈每况愈下的“英国病人”,只能开出“猛药”——削减福利,减轻国家负担;鼓励私有,激发民企活力。
年月30日,时任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手举五个一镑纸币在总部发表演讲,她说,“每次你花五磅,政府就欠国外债权人五磅。”还记得撒切尔一家是“卫理宗”的虔诚信徒吗?“卫理宗”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社会福利”、“公平慈善”以及“反战”。但从撒切尔从政的那一天起,她似乎就从来没这么想过。
在担任希斯政府的教育及科技大臣期间,撒切尔曾一刀切掉了全国中小学生的免费牛奶供应,从此多了一个“牛奶掠夺者撒切尔”的称号。但撒切尔根本不以为意,在她看来,让所有的英国人“各自自立”是治疗“英国病人”的唯一良方。她的观点是:
“我们不应该期待政府在每一次庆典中都盛装出现,在人生的每一阶段旅途中成为指手划脚的伙伴。”
当时英国人对撒切尔的嘲讽在撒切尔的强力推动下,英国包括石油、电讯、航空、自来水等要害部门在内的大批国有资产开始私有化。截至到年年底,英国削减了70多万个国企岗位,国库直接收入达亿英镑,全英成人总人口20%以上成为私有化后的原国企股东。
而另一方面,因为削减福利和减少工人岗位,撒切尔又和英国的工会,尤其是煤炭行业工会“杠”上了。在年,英国全国大大小小的罢工次数达到了次,失去了超过万个工作日,之后每年都有大量针对撒切尔政策的大大小小罢工。但撒切尔一步不退,以至于到了年,英国广播公司描述当时的情景时还用到了这样一句话:
“撒切尔摧毁了工会近一代人的权利”。
那么,撒切尔这样做带来了什么后果?
一方面,“英国病人”真的渐渐“复苏”了。
从年代初开始,英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止住了跌势,开始稳步回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直线下降,持续8年亏损的财政赤字开始转为盈余,经济增长率先是超过美国,然后超过法国,德国,然后在年超过了日本。美国《华尔街日报》对此作出的评价是:““英国的经济确实发生了某些根本性变化,这个9世纪中叶的‘世界工厂’看来正从百年昏睡中苏醒过来。”
而另一方面,撒切尔成了很多英国人,尤其是工人阶级的诟病对象。
在撒切尔执政的三届任期内,英国政府的公共开支中社会福利支出,比撒切尔上台前要削减了整整0%。虽然撒切尔任内始终不敢向“全民医保”和“全民社保”动刀,但这也已经触动了很多老百姓的利益。整个国家的经济复苏有目共睹,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私有化其实是让精英阶层得利,而最基层的老百姓则做出了牺牲。而更多的人认为,撒切尔加剧了英国的贫富差距,让英国的社会阶层出现了撕裂。
反对撒切尔的示威游行人群。标语上写着“撒切尔抢夺了我们的牛奶,现在又开始偷我们的面包”、“撒切尔为了养警察,就要饿死孩子们”但无论如何,撒切尔和她的政府毕竟把英国的经济搞了上去,这也使得她成功地获得了两届连任。
不过,作为一国的首相,光解决好国内是不够的。
3
撒切尔在“安内”之后,还面临一个“攘外”的问题。
在英国的对外政策方面,撒切尔依旧面临着一对矛盾:理想和现实。
同样也有必要了解一下当时大英帝国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
毫无疑问,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英国残存的那一点尊严和底气,那套曾经为了保卫“日不落帝国”全球商业利益的防卫体系,在二战后已经土崩瓦解,全世界已经从从”米字旗飘扬时代“过渡到了”星条旗飘扬时代“。
而英国政府也无意(当然也没有能力)再维持震慑全球的军事力量,在不断削减军事开支的背景下,就连昔日引以为豪的大英帝国海军也变得面目全非——卖得仅剩两艘航母,而这两艘中一艘老掉牙的“竞技神”号准备卖给印度,另一艘新造的“无敌”号准备卖给澳大利亚。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岛战争”爆发了(详见)。
就当时的英国国内经济而言,“撒切尔主义”的成果还没完全显现,经济依旧低迷,撒切尔需要一场战争来转移国内的注意力。而更重要的是,这场需要英国“跨越半个地球”去打的战争,充分展现了撒切尔继承了丘吉尔那种剽悍的“狮性”——帝国的荣光虽然远去,但尊严不容践踏。
撒切尔在最短的时间内说服了各方势力,组建了一支倾尽当时英国国力能派出的最强的“特混舰队”,不远万里,去和阿根廷人打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战争。据撒切尔身边的私人助理回忆,一向每天只需睡个小时的撒切尔在整个“马岛战争”期间创造了连续彻夜无眠的纪录——她根本没去过卧室,有空就打个盹,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