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1

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438675.html

书名: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作者:(美)浦洛基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媒体推荐

浦洛基教授用简洁的语言清晰讲述了围绕着苏联解体的一系列复杂事件和方方面面,同时也阐释了苏联政府最终无法管控乌克兰和俄罗斯民族运动的原因。作为浦洛基杰出的学术成果,这本书可以和弗拉季斯拉夫·祖博克所著《失败的帝国》相提并论,对于那些对政治阴谋情有独钟的历史学家、时政专业学生和任何其他人来说,这本书都是极好的。

——《美国图书馆杂志》

我们对于年到年那场剧变的记忆变得模糊,这画面使得苏联解体、柏林墙的倒塌、共产主义的衰退和冷战的结束纠结在一起,难以区分。现在浦洛基用极尽详细的描述,将苏联解体前最后五个月的模糊记忆再次拼接起来,而他对政变的描述读上去就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惊悚小说……

——《星期日邮报》

浦洛基教授入木三分地描述了苏联解体前五个月发生的事……他用生机勃勃、节奏紧凑的叙事方式完美地讲述了这个故事。

——《星期日泰晤士报》

(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描述生动,采用来自东西方的最新史料向既定结论挑战,文中还记载了众多事件参与者的谈话内容。

——《旁观者》

终于看到了对苏联解体的准确描述:浦洛基教授不仅从莫斯科或是华盛顿的角度讲述了这段历史,还从乌克兰和其他加盟共和国的视角出发来阐释,而许多至关重要的决定正是在这些共和国做出的。如果你对年苏联解体事件还蒙昧无知,如果你已记不得前苏联各个共和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那么,你将发现你根本无法搞懂当下该地区的政治。这本书很实用,因为它终结了有关冷战结束的一些谜团,是了解该地区当下紧张局势和博弈现状的必备书。——安妮·阿普尔鲍姆(普利策奖获得者,《古拉格:一段历史》的作者)

浦洛基用戏剧化的语言描述了苏联解体背后高度政治化的事件,这真是再及时不过了。他描述了这幕大戏中主要演员的选择、忧惧、个人冲突和地缘政治的虚妄,这些演员不仅来自美国,还来自摇摇欲坠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尽管世界躲过了一次核灾难,可是新的悲剧种子已然埋下。正如浦洛基料想的那样,美国错误地以为自己是“冷战胜利者”,这直接导致美国在年狂傲地入侵伊拉克。现在,在许多人认为的俄罗斯与西方新冷战背景下,我们搞清楚年真正发生了什么显得尤为重要。《大国的崩溃》是一本政治佳作:生动、紧凑、有新意,最重要的是充满智慧。——蕾切尔·波隆斯基(《从莫斯科到古拉格》的作者)

浦洛基对苏联终结的描述真是入木三分。他的描述中加入了大量新鲜史料,值得任何对当今世界格局由来感兴趣的人阅读。不仅如此,面对繁如烟渺的历史事件,这本书的分析也是一针见血。尤其是,它揭示了美国政策的自相矛盾,阐释了促使前苏联共和国走向各自归宿的推动力,包括乌克兰人在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这一点恰恰是以前史学研究常常忽视的地方。——蒂莫西·科尔顿(哈佛大学政府学教授,《叶利钦生平》的作者)

插图

乔治·布什和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签署了有关核武器削减的《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之后,出现在记者招待会上。尽管没有得到西方的资金支持,戈尔巴乔夫还是设法说服军方人士同意对苏联的核武器库展开规模空前的削减。年7月31日,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科比斯图片社)

芭芭拉·布什和赖莎·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有她们自己的日程。两位第一夫人相处得格外融洽。年6月,在戈尔巴乔夫访美期间,她们曾共同参加了卫斯理学院(卫斯理,马萨诸塞州)的毕业典礼。(科比斯图片社)

宴会上的不速之客。在一场由戈尔巴乔夫夫妇为乔治·布什夫妇在克里姆林宫举办的官方招待会上,鲍里斯·叶利钦试图充当宴会的主人。年7月30日,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俄通社-塔斯社图片通讯社)

布什总统问候克拉夫丘克主席。布什告诉未来的乌克兰总统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直视别人的眼睛,你立刻就能知道他们是否会投票给您。”克拉夫丘克对布什的建议心领神会,年12月,他不仅赢得了乌克兰总统一职,还为自己的国家赢得了独立。(科比斯图片社)

反抗者鲍里斯·叶利钦登上了坦克,宣布政变是违宪的。布什总统起初不愿意支持叶利钦,但是由于戈尔巴乔夫已经被政变者拘禁,所以他除了支持叶利钦外别无选择。叶利钦的警卫长亚历山大·科尔扎科夫在其右侧。年8月19日,莫斯科。(科比斯图片社)

年8月20日,军队拒绝向平民开枪。亚历山大·列别德将军向俄罗斯白宫守卫者喊话,白宫是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叶利钦总部。列别德将军在私底下曾对叶利钦说,如果他希望军队站在他这边,他必须宣布自己是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司令。叶利钦遵照了将军的建议,在政变中取胜。(科比斯图片社)

布什在这张照片上写道:“亲爱的米哈伊尔,现在我虽然身在缅因州,却仍然挂念着尚在克里米亚的你。感谢上帝,你和赖莎安然无恙。你的朋友,布什。”图片上是年8月21日下午,当戈尔巴乔夫的电话线重新接上后,布什正在同戈尔巴乔夫通话。年8月21日,缅因州,肯尼邦克港,沃克角。(科比斯图片社)

当戈尔巴乔夫经历了克里米亚的囚禁之后,他在飞往莫斯科的途中说:“我们将要回到一个不同的国家。”此时,他尚不知道这番言论有多正确。在接下来的几日中,他的大部分权力将被叶利钦夺走。图片上是年8月22日夜,戈尔巴乔夫回到了莫斯科。走在他身后的是赖莎,她在软禁期间中风了。另一位是戈尔巴乔夫的外孙女。(科比斯图片社)

年初,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布什总统正在会见(从右至左)国防部长迪克·切尼、国务卿詹姆斯·贝克、白宫办公厅主任约翰·苏努努,以及国家安全顾问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将军。数月后,在美国对摇摇欲坠的苏联将采取何种态度的问题上,切尼与布什团队其他成员的观点发生冲突。他希望苏联尽快消失。(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

时间到了。俄罗斯总理伊万·西拉耶夫和日后的乌克兰总统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正在对时间,而焦虑的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一旁看着他们。年秋,戈尔巴乔夫发现和苏联这两个最大的加盟共和国打交道愈发困难。年,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俄通社-塔斯社图片通讯社)

因为遭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反对,戈尔巴乔夫转向了哈萨克斯坦的领导人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他们两人都希望把苏联维持下去。年10月18日,在莫斯科签署经济协议时,焦虑的叶利钦在一旁看着他们。(科比斯图片社)

俄罗斯方舟。鲍里斯·叶利钦正同他的经济专家叶格尔·盖达尔握手。至少在经济政策方面,俄罗斯将自寻出路。其他共和国可以仿效,也可以回避。叶利钦的顾问断言,一旦俄罗斯自救成功,它将重新把其他共和国团结到一起。年,莫斯科。(俄通社-塔斯社图片通讯社)

幸存者。这是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在国际舞台上亮相。年10月30日,中东和平会议的参会者从西班牙马德里皇宫的台阶拾级而下。走在戈尔巴乔夫身后的是任期不长的外交部长鲍里斯·潘金,走在布什身后的是此次会议的主要策划者詹姆斯·贝克。走在中间的是西班牙总理费利佩·冈萨雷斯。他对戈尔巴乔夫说,在政变期间,布什和其他西方国家领导人已经将他弃之不理了。(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

斯拉夫国家三合为一。年12月8日,在别洛韦日的狩猎屋中,三位斯拉夫共和国领导人决定解散苏联。从左至右依次是:心满意足的乌克兰领导人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困惑为难的白俄罗斯领导人斯坦尼斯拉夫·舒什克维奇,以及一直以来的关键人物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他正在为第二天早上在莫斯科和戈尔巴乔夫的一场激烈会谈做准备。(俄通社-塔斯社图片通讯社)

布什和贝克既是朋友,又是知己,图片显示的是年11月他们在一起。年秋,他们决定无论怎样都将支持戈尔巴乔夫。年12月,贝克前往莫斯科、基辅、明斯克、阿拉木图和比什凯克进行访问,试图了解苏联实际上正在发生的事。他后来向布什汇报,建议他同意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立。(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

讲故事的人。年12月24日,布什总统在给他的孙子孙女们讲圣诞故事。第二天,他将飞往华盛顿,在戈尔巴乔夫辞职之际向全国发表讲话,宣布美国在冷战中取得胜利。(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

莫斯科的圣诞节。戈尔巴乔夫在发表他的辞职演说。现在从官方角度而言,最后的帝国已经从世界版图上消失了。年12月25日,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俄通社-塔斯社图片通讯社)

序言

傍晚时分,夜幕降临,莫斯科红场上的游客们、向列宁墓行进的仪仗队士兵们,还有克里姆林宫的一石一瓦,都见证了参议院大楼上苏联红旗的缓缓降落,这也意味着苏联政府——国际社会主义的代言人下台了。年圣诞节这天,通过电视,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人都观看了这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当天,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实况转播了苏联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辞职演说,这是苏联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总统,因为苏联不复存在了。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常的圣诞夜。

刚刚发生了什么?第一个能回答这一问题的人就是美国总统——乔治·布什。12月25日晚,在看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和其他广播电视对戈尔巴乔夫演说的报道后,在看完克里姆林宫的红旗被降下之后,布什很快步入电视直播间,为美国人民就他们所看到的画面、他们所听到的消息以及他们所收到的圣诞大礼进行解释,剖析其意义。他将戈尔巴乔夫的辞职和苏联红旗的降下视为美国40多年来对抗社会主义的胜利。而且,布什将苏联共产主义的崩溃与冷战结束联系起来,庆祝美国人民的价值观赢得了胜利,他在三个句子里连用了三次“胜利”。几个星期后,他在国情咨文中提到,“苏联于一年之内解体所带来的变化有着几乎神圣的意义”,他宣称“受到上天的眷顾,美国人民才赢得了冷战”,此外,他还宣布一个新的世界秩序将要产生。他在两院联席会议上说:“世界曾被分成两个对抗的军事阵营,现在剩下唯一一个卓越无比的强国,那就是美利坚共和国。”闻者掌声雷动。[1]

40多年来,美国和苏联确实陷入全球对抗之中而无法自拔,这场对抗没有以核灾难结束真是纯属偶然。一边是红旗飘飘的克里姆林宫,另一边是星条旗飞扬的美国国会大厦,一代代的美国人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东西阵营分明的世界中。那些在年入学的人们仍然清晰地记得核警报演练以及一旦发生核爆炸要躲在桌子底下的建议。为了阻止共产主义的扩张,数十万美国人为之奋斗,上万美国人为之牺牲,最初战斗在朝鲜的崇山峻岭之中,后来又战斗在越南的热带雨林之中。几代学者为阿尔杰·希斯(民主党人,美国国务院官员,他曾以美国总统罗斯福顾问的身份出席了雅尔塔会议,还担任过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主席。他于年被指控是华盛顿特区美国共产党间谍网成员,曾向苏联提供国务院机密文件。后因伪证罪被判刑5年。这起间谍案至今仍是一个疑案。)是否叛国投苏而争论不休;而受约瑟夫·麦卡锡(美国政治家,生于威斯康星州,共和党人,极端狂热的反共产主义者。)参议员蓄意逮捕共产党员这一运动的影响,几十年来好莱坞都难以恢复元气。就在苏联解体的前几年,要求核裁军的游行示威还在纽约和美国其他主要城市的街头上演。这一活动甚至使父子反目,年轻的政治激进主义者罗恩·里根就反对他的父亲——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美国人和他的西方盟友在国内外展开了无数次斗争,战争似乎还要继续进行下去。但现在,曾经全副武装的对手,从未在一场单独战役中失手的对手,居然不放一枪就降下了国旗,国不复国,分崩离析。

在戈尔巴乔夫——这位与布什和里根共同结束冷战的人——宣布辞职当天,布什总统宣称美国在冷战中取得了胜利。这当然值得庆祝,但是有些事情还是令人困惑。虽然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只是象征性地结束了苏联(从法理上苏联在4天前也就是年12月21日已经被它的成员国正式分解了),但冷战的目的并不是分解苏联。而且,布什在年12月25日面向全国的讲话,以及年1月在国情咨文中的讲话内容,与政府早前关于冷战的报告是截然相反的,报告原本说的是不能与戈尔巴乔夫对抗,而应以与其合作的方式结束冷战。这类声明最早是在年12月的马耳他领导人峰会上做出的。就在布什发表圣诞节演讲前几个小时,白宫还有过类似的声明。该声明赞扬了戈尔巴乔夫的合作:“(戈尔巴乔夫)与里根总统、我自己和其他联盟国领导人一起工作。戈尔巴乔夫总统行事大胆,果断决定结束痛苦的冷战,并将致力于重塑一个完整和自由的欧洲。”[2]

布什的圣诞演讲意味着总统及其内阁成员将一改其对苏联老对手的态度,也将重新评估美国影响苏联发展的能力。尽管布什和国家安全顾问斯考克罗夫特将军在年的大多数时间里仍然公开声称美国对于苏联的影响力有限,但现在他们却将苏联政局的戏剧性发展归功于自己。这种新的解读产生于布什再次竞选美国总统时期,随之而来的是公众对于冷战结束和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的解读,这种解读即使不是主导的,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这个有极大虚构成分的解读,将冷战结束与共产主义没落和苏联解体紧密地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这一解读把事态的发展看作是美国政策干预的直接结果,也是美国的重要战果。[3]

这本书挑战了胜利者的解读方式——他们把苏联解体视作美国在冷战中取得胜利。书中的观点有一部分来源于布什总统图书馆中解密的资料,包括总统顾问的备忘录及布什与世界各国领导人加密的通话内容记录。这些最近公开的文件前所未有地、清楚地表明布什及白宫的顾问做了许多事情来延长苏联的寿命。他们担心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崛起,也担心苏联的其他共和国领导人推行独立运动。一旦苏联解体,他们希望俄罗斯成为苏联核武器的唯一继承人,并在后苏联地区,尤其在中亚各共和国中保持其影响力。

为什么一个在冷战中声称与其敌人进行抗争的国家领导人会采取这样的政策?美国白宫的文件及其他的资料来源为这个问题及这本书中其他相关问题提供了答案。这些资料表明,冷战时期美国口头上的政治说辞与其实际行为并不一致,事实是美国白宫试图挽救戈尔巴乔夫,因为他已被白宫视作世界舞台上的主要伙伴。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美国准备容许共产党和苏联的继续存在。因为冷战事实上已经结束,所以白宫关心的不是美国在冷战中的胜利而是苏联可能爆发的内战。用当时记者的话说,这会使前沙皇帝国变成“拥有核武器的南斯拉夫”。核武器时代改变了超级大国间对抗的性质及对战争成败的定义。战争的成败不再取决于士气或是民心。冷战时期的布什政府不得不应对两难的境地,根据地缘现实及事态后续发展而调整其说法和想法。从这个角度看布什政府已经尽力了,但他的行为远胜于其自相矛盾的说辞。

那些参与了年末一系列事件的人们,看到克里姆林宫旗杆上红旗的落下,回忆起美苏争霸期间的牺牲者们,是如此的激动兴奋,这也是可以理解或者感同身受的。但是现在这一切都不重要了,25年后人们能够以一种更为客观冷静的视角去探究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把苏联的解体视为美国在冷战中的胜利,这一解读夸大了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这种解读甚嚣尘上之时,也正是从苏联解体到“9·11”恐怖袭击的10年,之后是长达9年的伊拉克战争。吹嘘美国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恰好满足了今天俄罗斯民族主义阴谋论,他们将苏联的解体归因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阴谋。类似的言论不仅出现在网络中,甚至还出现在俄罗斯的主流电视节目中。[4]

关于苏联解体前的几个月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将提供一个更为复杂和更具争议性的视角,其内容与前冷战双方的说法皆有不同。本书还阐述了当今美国单极独大的局面之所以取代了两极阵营对立的冷战局势,不仅仅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偶然因素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重新审视这个时代形成的原因,以及大西洋两岸的国家领导人有意或无意的观念和行为十分重要,这将有助于我们弄清楚过去15年中什么地方出错了。

从苏联红旗的落下到苏联解体,本书试图探寻这一系列戏剧性事件背后的东西。这本书中提到的帝国的观点,对于我就年事件的加以解读十分重要。我认同一些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观点,他们认为失控的军备竞赛、经济下滑、民主运动复兴、共产主义思想破灭,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苏联的崩溃,但是这些因素并没有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帝国的根基、多民族构成以及苏联的伪同盟结构才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并没有得到华盛顿决策者和莫斯科戈尔巴乔夫的顾问们的高度重视。

虽然苏联常常被称为“俄罗斯”,但它其实是一系列国家的集合体,是莫斯科通过武力强制和文化妥协形成的,整个苏联时期一直是依靠强权才得以维系其统治的。因此到目前为止,在法理上讲,俄罗斯人应接管该地区最大的共和国,即俄罗斯联邦,但是除此之外还有14个国家。俄罗斯有将近1.5亿人口,占全部苏联人口的51%。乌克兰是苏联人口第二大国,有万人口,占苏联总人口数的将近20%。

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中的胜利让他们以一种近似联邦的政体拯救了俄罗斯,至少这种政体是在宪法框架下的。这一权宜之策延长了俄罗斯的帝国历史,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没有逃脱与其他帝国相同的命运。到年,大多数苏联加盟共和国都有自己的总统、外交部长、或多或少由民主选举产生的议会。直到年世界才真正知道苏联并不是俄罗斯。[5]

我把苏联解体与20世纪主要帝国的灭亡归为一类,其中包括奥匈帝国、土耳其帝国、英国、法国以及葡萄牙。我把苏联称为最后一个帝国,不是因为我认为未来不会有帝国,而是因为苏联是最后一个在现代实行古典欧洲和欧亚帝国制度的国家。我认为帝国的法规与民主的选举制度不能共存,二者的冲突导致了世界上最后一个帝国的灭亡。我研究苏联解体的历史正是以该观点作为前提。年当戈尔巴乔夫把民主选举制度介绍到苏联时,一批通过选举诞生的俄罗斯政治新星们突然有权表态他们是否愿意继续承担帝国的重担,同时,俄罗斯以外的其他共和国的政治家们也面临着是否要继续处于帝国统治的选择。最终,双方的选择都是否定的。

第一次利用这个机会说“不”的是波罗的海国家和乌克兰西部,这部分国家于年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又称《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是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苏方代表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为里宾特洛甫。该条约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时被苏联强行并入。接下来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东部,乌克兰东部在二战前就被归入苏联。波罗的海国家、格鲁吉亚及亚美尼亚的新当选的领导人在努力争取独立。其他的共和国中,资深精英掌控着权力。但是随着戈尔巴乔夫收回中央对地方领导的支持并任由民主选举决定其政治生命时,这些政治家们也开始与新兴的民主力量打交道了。事态的发展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以及15个共和国相互划清了界线。[6]

我的叙述集中于改变苏联命运和世界面貌的最关键的5个月里(年7月末到年12月末)所做的重要决策。7月末在布什到访莫斯科与戈尔巴乔夫签订具有历史意义的削减武器条约之前,这位时任的苏联总统与叶利钦签署了一项关于苏联改革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协议。正是这一协议引发了8月份的政变。到当年12月末,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一职标志着苏联彻底解体。许多学术或非学术的作者都曾写过苏联解体的历史,但他们却忽略了从8月政变发生到12月戈尔巴乔夫辞职这一关键时期。一些作者或有意识地或含蓄地认同,8月政变之后苏共的瓦解就意味着苏联解体。这是一个错误假设。正如我在书中指出的,8月的政变后,苏联共产党已经是人心涣散,难以为继了。但政变后苏联虽然元气大伤,却还继续存在了4个月。因此,这段时间就是本书要分析的时期——从年秋季到初冬,它决定了各成员国的走向以及核武器问题的发展。[7]

史蒂芬·科特金(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及国际事务学教授。)对苏联解体及共产主义在东欧终结的研究非常深刻,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sidingbib.com/lkly/71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