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啥折腾多年以后还是出国了

我上初二那年就离开家了,原因是我爸妈觉得初中是个容易青春期叛逆不正经学习的时期,于是我的整个初中是在隔壁某教育强县的一个身为某重点初中班主任的我妈管她叫姑的家里渡过的。白天在她班里上课,晚上在她眼皮底下写作业,睡觉跟她一墙之隔,在学校无数人义务给她当“间谍”,就是我那节课上扭了个头,课间跟哪个成绩不好的男生或女生搭话了或在黑板上默写错几个单词她都了如指掌。

事实证明,严厉的管教对治疗青春期叛逆是无效的,只会把这个时期延后几年,甚至后期可能会产生核变效果,越往后核度越高(参考唐太宗情史)。

有一天放学的路上,天空突然下起了暴雨,正巧旁边就是新华书店,我就跑进去避雨了。我看见一本书叫《无敌初中英语语法》,全彩页精装,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书,里面讲介词的用法都是用可爱的小漫画展示的,比如under就是画一只小猫趴在桌子底下,between就是一只小兔子蹲在两棵萝卜之间。我当时觉得看这本书比老师讲的清楚一百倍(我当时的英语老师是连普通话也不会说的,我相信大部门人也是对英语满怀刻骨仇恨,老师讲课就是方言和有地方特色的英语,因为老师念的课文跟磁带里的完全不一样,但就是有本事把那个单项选择语法题讲的跟数学应用题一样眉飞色舞)。我斥巨资50块买下了这本书,不过我忘记了当天为什么口袋里能有那么一笔巨款。

雨停了,我把书包在衣服里赶紧回到家。我像膜拜圣物一样把书摆在桌上,发现每一个章节前都有几幅精美的图片,就是从那些图片里我知道了荷兰的郁金香花海和风车,纽约的第五大道,雷克雅未克的渔火,阿姆斯特丹的港口。。。多年以后我觉得就在翻开书的一瞬间,这本书影响了我一生,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不是像挂历里照片一样漂亮。我看着那些照片里人,很想问问他们每天都吃啥喝啥,他们的公共场所为啥都是草坪不是布满尘土的水泥地,他们的建筑物为啥看着像童话故事里描写的那样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火柴盒,他们为啥能在冰川脚下搭个小桌子喝咖啡,为啥他们穿的衣服鲜艳夸张,一点也不像我生活的那个小县城里的人为了“耐脏”穿成灰秃秃且千篇一律,跟大多数80后初中生一样,我们应该接受的是同款积极向上好学生的理念,存天理,灭人欲,头悬梁,锥刺股,一切外观好看的东西都应该无视,浪费一分天理难容!

不过我对外面花花世界的好奇就一直停不下来,这山望着那山高,吃着碗里的瞅着锅里的。身边大部分的人觉得无论身在何处都像被故乡牵着线的风筝,总是会有想回去的时候,就比如我爸,虽然他青少年时代因家庭成分不好升学无望,后沐浴了改革春风才考了学完成了农村到县城的战略转移,但我爸说他退休以后还是想回生他养他的农村。我妈的高中同学里有个去了中科院后来做了多伦多大学的终身教授,据我妈说某年同学聚会见到了这位她高中同学里唯一留过洋的男生(已秃),我问她是不是风度翩翩?我妈说还不如你爸。还说教授跟他老婆离婚了,以后人家打算回吕梁。还有我高中J同学在美国上学工作数年了,两年前我去美国旅游想着顺便把他看望一下,我出发前唯一千叮咛万嘱咐托我务必带的东西,就是50个柳林芝麻饼,那50个芝麻饼跟着我一路辗转反侧20多个小时,到了波士顿已经碎成渣渣了,但丝毫不妨碍他一星期不到就全消灭了。

这大概就是无论走到哪儿都有的那种homesick的感觉吧,但我好像。。很淡。其实我后来仔细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从很小离开故乡(这段故事很长),不仅没有牵肠挂肚的思念,还越离越远。我觉得归功于我妈对我的洗脑,她从我有记忆开始,最爱给我灌输的一个模版句型就是:你看人家谁谁,去了哪儿哪儿,还见过某某,干了啥啥。。。从来没教我一本正经老老实实具备贤良淑德。所以我决定把我性格里的不安分不专一甩锅给我妈。

我不留恋熟人社会,对于陌生的环境不仅不会担心反而会兴奋到毛孔都竖起来呼吸。要知道我从小生长的山区煤炭小县城,在我小学的时候大街上还有卖菜或倒腾煤球的毛驴车,操场上没有草坪和塑胶跑道都是黄土,直到我上了大学以后才有了肯德基开业并且一度成为街头巷尾奔走相告的爆炸新闻,直到年才通了火车,一个游泳馆盖了10年。。。截止到那一年,我去过离家最远的地方就是省会太原。。。

多年以后我来到法大读书,有一天室友的北大朋友来找她玩,满面的愁容,张嘴就说她被哈佛拒了只好去哥大读LLM。。这种难以用落差感来形容的心理刺激就像柴油里点燃的火苗一样难以扑灭,无论媒体上有多少关于海归找工作难,出去种族歧视难融入,要花很多钱等等这种文章帖子围绕着你,再后来因为要争僧多粥少的北京PR(户口指标)体制内工作数年,也依然没有被完全扑灭。周小平说互联网时代谁留学谁傻(真的,我当时就在台下听的),还有一位闺蜜体验美国5年后返京说还是北京好,劝我不要去费劲吧啦出去混了,并且附上一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要“崇洋媚外”。其实这个事情我个人觉得并不需要上升到价值观的优劣或者是某某正确,个体的体验需求就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也许会搁置,但终有一天你还是会想方设法亲自体验它,人是有开疆拓土的本能,对自己尚未涉足的陌生领域总会保持着或多或少的好奇心,吧?不然三里屯Village咋会有那么多端着大长炮桶狂拍性感网红时尚潮人的大爷时刻蹲守?年轻时不疯狂早晚攒到退休后疯狂。

值此今日,我终于在一个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认知中都不大合适的年岁里,离开一份所谓工资尚可、提供免费三餐的体制内“舒适区”工作,一切归零,出国重新开始了,其实还因为某些原因温水煮青蛙搁置了两年。我住进了英美剧里面位于countryside的带院子的白色房子里,寂静的像油画里一样的雪山、草地、弯弯曲曲的countryroad,还有草地上撒欢的狗狗们,这个画面我想象过很多次,当然个中酸甜苦辣滋味也只有亲自经历过的人才懂,这个世界上没有和谐完美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没有钱多事儿少离家近的快乐工作,没有只有欢笑没有苦逼形势一片大好的生活状态,一切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还有就是亲自再次验证了出国英语真的不会自动变好,听不懂的场景,还是挺多的。

也许每个人生命的密码在许多年以前就已经拟好了。。。待多年的“苟延残喘,辗转反侧,反复无常”的大大小小种种测试之后,才慢慢解出了那个早已写好多年的答案,只是当时已惘然。

令狐小豆

祝您接下来的人生顺风顺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sidingbib.com/lkly/111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