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Issue年3

《MIND》年3月刊上市

THEARTOFCONNECTING

事物的关联

本期头盘,MIND约请四位建筑师、画家、词人、书店老板推荐四本书籍,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将风马牛不相及的奇怪事物之间做出了奇妙关联。

当然,还有四位编辑的絮语。《朱竹、白屏,以及草地上的午餐》回顾了中外艺术史上的“反常合道为趣”和雅俗攻防战,《内衣、冷淡和去使命化》指出和解释了为什么被命名为“性冷淡”的风潮是一个误会,《“纯”音乐、黑白照片,以及深海盲鱼》从抛开歌词的窦唯聊到舍弃视觉功能的鱼类,《笔记本里的人类研究、怪诞遐思和宇宙洪荒》串联起那些知名的笔记本爱好者,比如爱默生、梭罗、毛姆。

COVERSTORY

封面故事

《何多苓:回家》

早春,何多苓接受MIND3月刊“封面艺术家”邀请,以回家为题,与我们一起梳理他创作早期及最新的作品。他似乎总是在追求绘画中透明的不确定性,就像在梦里,人们总是在迷失,而美好的情感又总能直接击中他们,令他们情不自禁地对自己说,出发吧,回我的家。

接着,摄影师木格和画家KentLwemyr与我们分享了关于“回家的路”和“家乡”的摄影和插画作品。我们看到尖山和成都之间的峭壁,瑞典小镇哈尔斯塔哈马仅有的一家小型艺术俱乐部。KentLwemyr则另外为本期普鲁斯特艺术家问卷中出现的8位艺术家画了肖像速写。

FEATURE

专题

《光阴:侍奉的艺术》

面对一块手表、一个茶杯,我们该从哪里开始欣赏?面对逐日逐夜的累积后的一次失败,我们该如何保持用自己的眼睛打量事物的单纯的勇气?

3月刊讲述若干个与技艺有关的故事。对技艺的追求固然令人类的劳作充满赞歌,但我们还需要从它的束缚中解脱的勇气,注入新的关联、想象和活力,全心全意,而非野心勃勃。

在光阴中,我们侍奉彼此,从未拥有。

A.《造园轶事》

“虽然这园子可能才造了三年,但它会像是造了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这种在时间之中的游荡,真假之间的游荡,才应是我们所追求的。”

造园家王宝珍不仅是质朴谦和的大学老师,更难得的是他熟悉各种传统园林匠作。“亦师亦匠”的身份,有时令他迷惘,在更多的时候让他迷恋不已。他将造园所需的鸠匠、叠山、理水、寻木拆解展开漫谈,并带来诸多与工人、主人的造园养园逸事。

B.《待续》

在碰到一家教客人如何将买回家的美丽花材制成干花的花艺工作室之前,买花是值得害怕的事情。所幸,干花给了花一个续集,让它与人愉悦的时间——也就是作为“美”的生命——继续静静走动。

而于《旧表》的主人公Sam,时间是需要被唤醒的。于《米酒》的主人公黄禺,时间是最好的酵引。于《风筝》的主人公刘宾,时间是一代复一代的传承。

C.《不完美的世界》

我们总是无可避免地生活在一个不圆满的世界。而这规律本身,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通往“有间之美”的捷径。这种美,来自破、残、缺、拙、涩等矛盾力量的推挤。

它们或是潜伏在无数次失败后的景泰蓝(见《熊松涛:浴火景泰蓝》),或是混迹于细针密芒的缂丝(见《王玉祥:能以造化归毫芒》),或是藏匿在恐惧深海的陶瓷艺术(见《MaryO’Malley:海底寄居者》)。

ProustQuestionnaireforArtists

普鲁斯特艺术家问卷

自3月刊,MIND编辑部在普鲁斯特问卷的启发下设计了一份专门用以采访艺术家的问卷。每位参与艺术家(他们均有新展在近期推出)在回答“创作篇”后,从“绘画篇”、“梦境篇”、“颜色篇”和“故乡篇”等门类中自选一个,与我们分享。

本期艺术家:张闻、王大卫、左晋、陈树、刘张铂泷、李青、毕蓉蓉、冯冰伊

PHOTOGRAPHY

影像

《一个学者的疆场与日常》

一个晴日的下午,MIND拜访了钟表历史研究者常伟的工作室“竹石斋”。

他与我们分享了出现在墙角、案头、柜间的大大小小收藏,回忆了一个古稀之年还在手工制钟的老人和瑞士弗勒里耶的奇妙,见编辑翻到制表历史学家AlfredChapuis撰写的著作,立刻找出与其中插图一致的一款蓝色珐琅怀表,细细摩挲。

《“他站在同个位置22年”》

只要回到位于杨梅竹斜街的BookDesignShop,Tony便会收回一颗旅者的心,像他理解中的真正的匠人——云门舞集的舞者一样,捶打,劳作,修行。

WAITINGINSILENCE

“静”待久章

如果说空间的度量依靠观看,那么时间的度量也许就是等待。在漫长的等待里,戈多一日未到,故事就不是尽头。三位艺术家和作家与MIND分享他们与等待有关的思绪。

在《时间永远处在发酵时》中,儿童绘本画家熊亮告诉我们一本书、一个故事、一个人物要等到创作五六年后才能发酵出真正的记忆。作家张佳玮在《既然已经走了那么远》里谈到了儿时和求学阶段的阅读体验,它们让他相信一切艺术都是有画面感的。作家顾湘在《我12岁时》里回忆了那些她怎么都写不出来的武侠小说,“只有等事情找上门,可是什么事情也没有找上门。”

NEWS

艺术奇趣录

本期奇趣录来自纽约、雷克雅未克、上海、巴黎。

为什么去博物馆?可以是为了流汗。自由撰稿人和插画家龙荻记叙了纽约大都市博物馆的“博物馆晨练”项目,一个集表演、导览和锻炼于一身的45活动活动,打开观看博物馆的又一种形式和可能。

艺术家彭瑞球带我们前往北欧文化交流中心NordicHouse,并贡献了一份不用精通六国语言、仅用视觉感知就能探索的图书馆简介手册。

MIND编辑廖方舟选择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的最新回顾展《德国制造:从19世纪到今天的德国摄影》,用“新视野”(NewVision)的眼光看一个老德国。

现居巴黎的导演、制片人和摄影师尔尼回顾参加柏林电影节的经历,“在柏林,你会发现一群群神经病在大街小巷上蹿下跳闪闪发光。”

本期合作摄影师说……

《熊松涛:浴火景泰蓝》摄影师墨白:

“收到珐琅碎片的时候,我开始考虑过把它们放在旧木的桌面上拍摄,这种方式是最保险的。但是我排开后觉得旧片的质感被旧木给削减了。所以我想要拍一个只有碎片的画面,由珐琅自己组成的世界。后来决定把它带到影棚打光拍摄了。

因为它们中的有些花色非常鲜明,形态又非常具体,所以我将它们转向背面,以免破坏统一色调的效果,又挑选了一些氧化后质感特别好的碎片来排布。珐琅碎片的疏密我调整了一些时间,自己还是很喜欢的。

我拍了黑色与白色两种效果。就我个人来说,我很喜欢黑色的底色上的碎片像星球一样地散布,所以我做了一个形似球状的修图。

拍摄这组片子期间我正在给梵几新品家具拍摄,同时整理我的春季作品,之后會去日本生活一段时间。”

《待续》专辑摄影师黄小毛:

黄小毛:认识Sam是在去年夏天,那段时间发生了一些神奇的事儿,认识他和他妻子小朴儿算是其中之一。这次MIND告诉我要拍一个“修复/卖手表的”,我想肯定是Sam,果然。一直觉得他是一个心中有大海的人,个体强大又自然,包括自然地把人逗的特乐呵。那天下午拍照间隙,听他在那有句没句地聊着,但每次说起来手表的时候,整个人就开始散发出真挚又努力的光芒。

《一个学者的疆场与日常》摄影师穆穆:

二月末的北京跟人亲近的时刻不多,在这么一个阳光过分明媚的下午,我跟编辑像春游似的一路驱车到了宋庄进行拍摄。常伟老师的工作室在一栋独立建筑的三层,建筑的一层陈设古朴典雅,天然的与外面的街道分割成了两个空间,二楼整个一层都是展示区域,陈列着各种我没有来的及看清楚的各种精美陈设,进入三楼,一个空旷的空间摆一个两米多高的落地大钟,旁边一是堆了一墙的各种钟表杂志,凌乱却让人安心。常伟老师的工作室就在里面,门一打开,你会看见所有的光线都照在正中的茶台上,那天下午的阳光就这么倾泻着,照的我几乎忘了是在拍摄。钟表和光有着相同的终点,就是时间。在那天拍摄的整个下午,我头脑里都是那个完全沉浸在光里的茶台,和墙上的微微晃动的影子。

MIND上期

MINDIssue22/January

封面艺术家:蔡国强

“仪式”是人们对各种秩序的控制,更是使得这些秩序成立的、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们为忠于内心所确认的各种微小而隐秘的礼节。仪式出现在一餐一食,一言一行,当然还有本期专题分享的故事——作家为保持日复一日的创作所遵循的作息与习惯,建筑师用两年时光去等待一块园中的巨石,演员在如水如磨的唱腔中找到柔性与力度。本期重点阅读:《葛明:寻幽入微》、《金宇澄:作家的黎明》、《石小梅/荣念曾:台上台下/梦里梦外》。

授权网店

设计书店,福禄铺文艺商店,品图艺术设计书店,林海书铺,设计书店网店,高色调书店

其他订阅方式:

微店

电话()

或直接联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sidingbib.com/lkls/96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