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和话唠近期读书分享打渔周记

已经进入缓慢度过在校最后两周的状态了。

体育课和小仙爬到高处吹风,用软梯荡秋千然后卡在横档里爬不出来;四个人的西语课上,因为一部综艺下定决心要去看高迪造的房子;熄灯前串门到对面,跟小仙一起不知道第几遍打开重庆话版的小猪佩奇……有很多时间费在这样莫名其妙的事情上。有时觉得无聊,有时又觉得有种我在一颗一颗数时间然后吃得饱饱的感觉。

因为马美丽和SUKI和豆豆统统不在,我和小仙组成了临时同桌。看来小仙对我喜欢给同桌读好玩的段落的癖好并不太习惯,不过我声情并茂的朗读倒是吸引了过道对面的珏珏:)

近来看书很杂,随便借,好看就看不好看就还。不过翻翻书摘倒还是有不少值得分享的东西。

(小仙生日前一天送她一条她出镜率很高的篇首语)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林奕含

“当你在阅读中感到痛苦或者不舒服,我希望你不要认为‘幸好是一本小说’而放下它,我希望你与思琪同情共感。”

“你想想,能看到你书的人是多么幸运,他们不用接触,就能看到世界的背面。”

——林奕含

林奕含去世一周年的日子前后,许许多多的阅读博主又开始重读这本《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我也终于给它在“想看的书”列表里打上了勾。

之前高考复习的时候老师总讲一个词叫“不忍卒读”,看完以后这个词也一直在我脑海里抹不去。

“房思琪疯了,林奕含死了。可这世界上还有多少个房思琪多少个林奕含活在清楚而痛苦的回忆里。”

我在自己的读书笔记里这么写。这两天那个杀人的滴滴司机总让我想起书里诱奸了房思琪的李国华。一个手段极尽凶残,一个嘴脸极其龌龊,表现上有差异,但是本质上都是该下地狱的人。

我同样觉得这本书跟《洛丽塔》有相似之处,但它们俩绝不一样。亨伯特和李国华不一样,洛丽塔和房思琪也不一样。在我看来李国华的恶胜过亨伯特,房思琪的伤也重过洛丽塔。

林奕含的有些话实在是让人感到沉重而压抑,想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读者都选择分几次看完。《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个书名是粉红色,它的内容却是浓深的暗红色,大抵就是林所说的“世界背面”的颜色吧。

《安吉拉·卡特精怪故事集》

安吉拉·卡特

“这不是一本正常的童话”

“毁三观”

“慎重”

——扉页上几个学弟学妹的留言

1、因纽特人的故事都是重口味;2、日本的比较小清新;3、中国的最奇情,最有故事性;4、非洲的最单调,一个情节几个故事反复用;5、英国的各种风格都有;6、美国的最喜欢调侃丈夫戴绿帽子;7、欧洲大陆里,就挪威人的故事还比较有趣,其他的都太幼稚了。

——豆瓣

南瓜的总结

在图书馆时随手抽了一本《精怪故事集》,说实话当时是被精美的装帧所吸引。翻开封面,见里面细细地用铅笔写着“这不是一本正常的童话”“毁三观”“慎重”这类的话,稚嫩的字迹看起来应该是初一初二的小学弟小学妹留的。

猎奇的心理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随手翻了两页也并未觉得有何不妥之处,于是便借回去准备考证一下。其实看下来,除了个别故事黑暗或者粗俗色彩比较重(其实基本上都是来自因纽特的几个故事),倒也不乏正常意义上的引人入胜的好故事。

遂反思为什么学弟学妹们要发出如此惊呼,今天特地去豆瓣逛了一圈看看网友们有何反应。可能是因为网友们的年龄都要长些,他们都也并未觉得有什么需要“慎重”之处,反倒和我差不多,觉得很多故事都是既俏皮又有趣。

其中有很多故事令我发笑,因为里面奇怪的情节都能够在现实世界里找到映射,让我想起有些人有些事情。时隔多年以后再来看这些故事果然是有不一样的感觉。译者在书中特地解释了为何把fairytale译成”精怪故事集“而非”童话“——因为”童话“听上去像是给小孩儿看的,但是这一本书,应该是面向更广的年龄段的。见怪不鲜,想的也多……在这一则则或长或短的小故事里,发现自己和以前相比真的变化了许多。

《送你一颗子弹》

刘瑜

近期最喜欢的一本书!刘瑜的俏皮和犀利真叫我感到惊喜又感动!里面的杂文我已经在这周数次向同桌全篇朗读,也常在晚自习涌起想要站起来为她拍手叫好的欲望。

渊博的人是多么神奇啊,他们的大脑像蜘蛛网,粘住所有知识的小昆虫。而我的大脑是一块西瓜皮,所有的知识一脚踩上,就滑得无影无踪。

——刘瑜

我就是她说的那个西瓜皮吧:)后面刘瑜又说“知识只是信息而已,智慧却是洞察力”。那我恐怕还只是一个没有智慧的西瓜皮!书里很多篇目都精辟到扎心了,仿佛字字句句都是在说我。

人渴望被承认,也就是别人的目光,但是同时,当别人的目光围拢过来的时候,他又感到窒息,感到不自由。获得承认和追求自由之间,有一个多么辩证的关系。

——刘瑜

《另一个博客》是我全书里最喜欢的一个篇目。理由如上——“仿佛字字句句都是在说我”。

刘瑜说她有四个博客,三个大同小异——忧国忧民、结构工整、情绪稳健。但还有一个不为人知,是用来存放那个“鸡毛蒜皮、七零八落、丧心病狂”的另一个自己的。而这样的自己不堪忍受那个“忧国忧民、结构工整、情绪稳健”的自己的霸权主义,只好离家出走,“从热闹纷呈的欧亚大陆走到荒无人烟的冰岛“。

最近冰岛的出现频率很高。我重新看了一遍嘉倩的《明天我要去冰岛》,一来感叹作为作家嘉倩的文字还是略显单薄寡淡了,二来又觉得尽管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她喜欢冰岛,但嘉倩并不一定是真的喜欢冰岛。

“好吧,我承认,我其实并非真的喜欢冰岛。只是有时候觉得,漂浮着他人眼光的世界是多么油腻啊,我所说的冰岛,就是指清净且清澈的生活而已。”

陈丹燕来学校的时候说“雷克雅未克是很多文人的灵魂故乡”,我倒是觉得刘瑜这段话已经很好地解释了这个现象了。

“和你的梦想有关系的,和你想象的自己有关系的,才是你的故乡。”

“成功就是一个人捍卫自己的完整性。”

多难得啊。

要单独提出来说的书大概就是这几本,不过另外还有些零散的书摘觉得不错,在此也和大家共享一下。

以肉身的不死而求生命的意义,就像以音符的停滞求音乐的悠扬。

艺术不该模仿生活,而生活应该模仿艺术。

局部之困苦,无不源于局部之有限,因而局部的欢愉必是朝向那无限的整体的皈依,所以皈依是一条永恒的路。这便是爱的真意,爱的辽阔与高贵。

《命若琴弦》史铁生

一个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

有多少次你在看一本好书的时候,翻了好几页,脑海却陷入白日梦的状态中,等清醒过来,竟完全不明白自己刚看的那几页在说些什么。

阅读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

《如何阅读一本书》

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

你可以有意识地创造复杂,那些人为的东西,你都可以刻意而为之。但是,无论如何你都无法制造简朴。它只能被给予,就像天真无邪一样,一旦你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会永远的离你而去。我就这样无忧无虑地生活着,浑然不知我的命运将走向何方。

无论好与坏,过去是我们推动将来所必需的参照物。

《静默之声》琳达·奥尔森

打个比喻,如果时间或是人类经验集中到一起是一根蒜泥肠,文学研究的各个横断面:好的文学青年,在试图还原某个时代和某个状态的艰苦努力中,创造了一种比现实更加真实的真实。史学研究的纵切面:到底间隔多长时间,泥肠里就出现一块大蒜。至于哲学,从来没有读过,估计就是研究时间或是人类经验为什么是香肠而不是香蕉的学问了吧。

写文字的,眼睛得毒。脑子里底片的像素要比其他人高,尺幅要比其他人阔。随便看一眼,心里的血窟窿比常人大得多。

《活着活着就老了》冯唐

REC

学校的小杨梅都长出来了。给你们看看刚长出来的杨梅长啥样的:)

别忘了







































白殿疯长什么样的
中科让您告别白癜风秀健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sidingbib.com/lkls/31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