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岛旅行之旅途中的中国人

每年我都要去欧洲,一处理私人事务,二旅行。

旅行对我的意义是体验,体验风景,更多的是体验他人。

1

M先生:养女儿是给别人养的

旅途上遇到的第一位中国人是位父亲。他的女儿已在美国读完本科并找到工作。我把这位父亲称为M先生。M先生来自四川,是位实业家,到欧洲旅行不为别的,只为买房子,然后把女儿召唤到欧洲来。

M先生风趣幽默,然而一说到女儿,骄傲自豪中带着沉沉不甘。

女儿在美国读室内设计,因为作品优秀,被众多顶尖设计师事务所看中,纷纷投来橄榄枝。于是女儿不费吹灰之力拿到美国的工作许可,并获得每个月税后美金的薪酬,活得非常滋润。

然而M先生不干了。

一路上M对我们说:“你说,养个女儿,是给别人养的,现在除了给别的男人养,还给美国养。”M先生希望自己老了,可以待在女儿身边。

我们听了都建议:你可以去美国啊。

M先生一脸苦笑:“老子单亲,有钱,女儿在美国工作,中国没有什么可以牵绊我的,所以老美拒签了我三次。全世界都欢迎我,唯独老美拒绝我,你说这不惨绝人寰吗?”M先生一席话把同行的人逗得呵呵乐,然而我从M先生自嘲的笑容里读到父亲的苦涩。

养儿防老是上年纪的中国人生儿育女时的终极目标。虽然现在看上去貌似过时,但中国高速的老龄化,与如龟速前行的中国养老制度形成鲜明对比,老人们排队等候公立养老院的床位,私立养老院又贵得没人去,这样的情形让很多老人即便嘴上说不靠儿女,但内心深处还是很渴望老有所依的。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从踏入临界点那天开始(具体哪一天,因人而异),丧失,衰老,退化,是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现实。

如何面对丧失,包括丧失力量,丧失活力,丧失机能,丧失敏感与灵活,是一个沉重而又必须学习的课题。

2

N夫妇:趁着孩子没结婚,赶紧出来看世界

N夫妇来自宁波,都是大学老师。我在冰岛的guesthouse里遇到他们。Guesthouse是个自助酒店,提供单独床位,公共浴室,公共洗手间和厨房。我刚到guesthouse,马上去附近超市买材料做饭,仿佛又回到留学时的光景。

然而当我拎着材料进厨房,让我大为惊讶,有个电饭锅!难道是哪个中国人带着锅出来旅行?果然不出我所料,是N夫妇带着电饭锅来欧洲旅行。

N太太对我说:“老头子那个胃就是要吃米饭,去年我们去英国,他吃不上米饭,烦得都要打人,我就赶紧在当地华人商店买了一个小电饭锅,你要不要来一点?”N太太笑容满面地端起饭勺。

“哦,不用不用,我出来旅行都尽量和当地人吃一样的。”我赶紧摆摆手。

“你好像很熟悉这里的生活,什么都会用,你看我们就不行,这样的电炉子就用不惯,烧菜还是要明火好点。”N太太一边吃着先生给她做的菜干炖肉,一边对我说。

“嗯,这种炉子是不大好用。不过我以前在欧洲读书,习惯用这样的炉子做饭。”我笑笑说。欧洲的厨房都用电炉,四个大饼一样。这种四个大饼的炉子开始热得很慢,烧水的话有时要等十几分钟才听到水嗞嗞的响声。我突然觉得这样的炉子很符合西方人的教育观。他们热得慢,然而一旦热了以后很难凉下来,就像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慢慢来,慢慢热,不着急,并且热一段时间要停下来,免得一直烧把电路烧坏了。这些炉子后续的力量特别强,你不能碰它,碰了就烫死你,像西方人成人后强大的独立能力,自我力量。

N先生和N太太每年暑假都要到国外来自助旅行,两夫妻携手走天涯,很是浪漫。N先生对我说,他们的孩子带薪读博士,正在恋爱当中,还没有结婚,所以他们现在没有什么负担,趁着还没有孙子,赶紧出来看看,以后有了孙子,估计寸步难行。

我觉得有点意外,两个如此开放和浪漫的老人,仍然丢不下对子女的牵挂。

我对N太太说:“你们就让孩子自己生活好了,不用管太多吧?”

N太太无奈地回答:”中国生活压力太大了,父母不接济照顾孩子,还有谁会帮他们?”

中国人的文化中讲究“关系”,每个人在缠绕的关系里既互相取暖又互相撕扯,即便在关系中不胜烦扰,然而,离开关系后的寂寞空虚冷,让中国人无法像西方人一样,凭借烫手强大的自我力量做出离开的选择。

3

Z的一家:我希望孩子和他妈妈疏离一点,否则很难独立

Z是个刚刚参加中考的孩子,来自南京。Z特别喜欢拜仁慕尼黑,考完试还没等成绩出来,就和妈妈去了德国。娘俩在德国玩了半个月,走了走慕尼黑,斯图加特,然后到冰岛和Z爸爸会合。

我在一个8小时冰川、岩洞和瀑布的旅游线路中遇见Z的一家。Z是一个外国语学校的学生,英语甚好,可以和导游沟通顺畅。导游介绍冰岛的苔原、植被,Z把听到的一一翻译给父母。Z爸爸是公司老板,Z妈妈是家庭主妇。一路上看着他们一家的欢声笑语,让人感觉非常温暖。

我和Z爸爸一边爬冰川,一边攀谈。

“我这次出来,是要和孩子商量他去美国读高中的事。”Z爸爸一边走一边说。

“哦,商量得怎样呢?为什么要让孩子出去?”我被冷雨冻得发抖,不停地活动筋骨。

“主要还是,他妈妈一直全职照顾他,吃喝拉撒,事无巨细。他妈妈从生下他就做全职妈妈,每天两个人都待在一起,这样对孩子的独立发展非常不好。”

“可是,照你这么说,妈妈离开了孩子,孩子能行,妈妈能行吗?”

“妈妈再找份工作呗,有啥不行。”Z先生一脸不在乎。

我不知道该怎么接这个话,一个离开职场16年的女性,真的这么容易重新返回职场吗?当妈妈已经习惯每天为孩子忙碌,没有孩子的生活,根在哪里?

我曾经认识一位做园艺的女性,一边经营自己的园艺一边每天照顾孩子。有一天儿子长大,要离开家去上大学,这位妈妈失落得连花园里的盆栽都无心打理,任由他们长得龇牙咧嘴。过了半年,再见到这位妈妈,她已经怀孕三个月。我问她为何还要生孩子,她说:家里没了孩子,冷清清的,受不了。说着说着,泪水涌满眼眶。

母爱果真不自私吗?不,当母爱成为惯性,它绝对非常自私,非常有害。

好的母爱,是孩子嬉戏时的网床,坏的母爱,是困死孩子的蜘蛛网;好的母爱,是孩子温暖的小被子,坏的母爱,是能砸死人的米袋子;好的母爱,是孩子想起妈妈时的笑容,坏的母爱,是孩子想起妈妈时的不寒而栗。

4

S妈妈和宝宝:我只想让她体验,选择,锻炼她成长的力量

遇见S家庭,是在雷克雅未克飞往赫尔辛基的飞机上。我们三个亚洲人正好坐在一起。

S妈妈和宝宝来自上海。

S妈妈告诉我,S宝宝现在四岁,已经跟着妈妈去了二十多个国家旅行。这次他们出来一个多月,周游了北欧5个国家。

S妈妈是学霸,做过5年记者,10年人力资源,并在欧洲工作过。S妈妈生下S宝宝以前,每年都和S爸爸出国旅行,旅行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S宝宝出生后,S妈妈辞职当了全职妈妈,并开始携女儿周游列国的抚育计划。

据S妈妈说,他们去哪里都吃当地的食品,冷了冷吃,热了热吃,不能定时就不定时,从来不惯着女儿。

我对S妈妈的做法非常赞同。孩子需要通过不同的体验调整自己的适应能力,慢慢长成强大的自我力量;而那些被父母宠着,迁就着的孩子,自我力量是薄弱的,常常要在关系中(需要他人照顾和给予)寻求安慰。

“我一定要让孩子学习独立,独立选择,独立承担结果。“S妈妈挺自豪地对我说。

“嗯,锻炼孩子独立是应该的,但也要符合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你有孩子画的画吗?”我想我相信S宝宝真的是很棒的孩子,但是隐隐有点担心,因为妈妈太优秀,优秀的妈妈容易培养出有焦虑倾向的孩子,因为妈妈要求很高。

S宝宝的画全部都是小人。公主,女孩,漂亮的裙装,首饰,完全是个女孩的内心世界,温馨美丽。但是这些画略微显得超出了她的年龄的复杂性,画中有些繁杂的首饰和衣裙,这可能是孩子轻微焦虑,选择困难的表现。

我把我看到的情况和S妈妈说,S妈妈也承认经常让孩子做选择。

在孩子幼年时期,不适合让孩子经常做选择。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选择”和“做决定”这些涉及大脑计划、组织、监控和执行的功能主要由额叶来统领。从脑进化上看,额叶,特别是前额部是最晚才发展起来的皮质部分。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在她的脑功能还没有完全达到成熟的时候,让她去做过多的选择和决定,显然超过了她的能力,出现焦虑也就不足为奇了。

好的教育,是符合孩子年龄发展规律的教育,过早过晚对孩子的天性都是一种损害,这种损害总会以某种形式出现,不是能力,就是情绪,甚至行为。

四段相遇,四次思考,这样的旅途收获的何止风景与美食?

(文中图片均来自巴西插画家RobertoWeigand的作品)

火苗子开通留言功能啦,

给我们写点儿什么吧!

作者简介:

英格,独立研究学者,留学德国,







































白癜风方法
治白癜风的偏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sidingbib.com/lkls/10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