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11日,戈尔巴乔夫和里根在雷克雅未克霍夫蒂酒店私下会晤时的紧张时刻。
“在20世纪80年代初,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尖锐对峙,火药味十足;然而到了80年代末,苏联和美国却达成了历史性的和解。这一巨大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又为何会发生呢?如此和平的关系转变实在是一项巨大的成就,因为冷战原本可以轻而易举地以毁灭性的灾难告终。
”较量与斗争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和苏联之间非战非和的状态。年日本和德国的失败让美国和苏联成为全球超级大国,而接下来的美苏对峙让核“热”战随时可能爆发。一旦爆发核战,地球万物将无一幸存。
无论在美国还是在苏联,政客和公众都迅速认识到两国对峙局面的危险。然而,虽然人人都想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但随着更具毁灭性的核武库逐步建立起来,美苏之间的斗争似乎将没完没了。
在这场意识形态较量中,一方是维护资本主义的美国,另一方则是捍卫共产主义的苏联。摧毁纳粹德国之后,苏联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和社会模式向外输出到了东欧。随后革命又迅速席卷了中国和其他地区,约瑟夫·斯大林宣告全球的力量平衡正在向共产主义倾斜。而对于各大洲任何愿意抵抗共产主义影响蔓延的政府,美国均给予支持。因此,两个超级大国分别建立了庞大的军事联盟,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苏联改革前,华沙条约组织中的多国指挥官。
然而在相互较量的同时,它们也对彼此了然于胸——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Kubrick)年的影片《奇爱博士》(Dr.Strangelove)将这一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任何细微的误算都会导致核战争的爆发,带来全球性灾难。
美国和苏联斗争不断。年6月, 爆发,战争持续了三年时间。年10月,当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开始在古巴部署战略弹道导弹来挑战美国的权力时,两个超级大国挣扎在全球战争的边缘,如履薄冰。仅在约翰·肯尼迪总统威胁用武力终止导弹部署进程之后,赫鲁晓夫才妥协退让。这场导弹危机让美苏领导层深受震动,因而双方均对防止此类紧急事件再次发生的战略表示赞同。此外,他们还就如何限制核武库规模进行磋商。
苏联中短程核导弹基地及其辅助设施地图(年)中的关键部分。
对峙与和解
美苏之所以能够避免“热”战——不仅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而且是整个冷战时期——是因为双方都确切地知道,对方拥有足以发起一场毁灭性反攻的武器。在克里姆林宫和白宫,只有愚蠢的人才会期望在任何核弹道导弹冲突中保全自己,让己方安然无恙。
然而,即便如此,双方也并没有认真尝试结束冷战。政治领导人充其量是尽力降低危险。他们的政策受有势力的游说集团的长期影响,而这些游说集团往往致力于维护国防工业的利益。
数十年来,苏联的军工综合体一直将自身的发展重点强加于国家经济政策之上,而紧随年石油价格上涨而至的西方经济衰退,也让美国政府以签订改良军事技术方面的合同来刺激经济复苏。因此,冷战似乎成为全球政治的永恒特征,和平主义者和反核活动家似乎完全缺乏现实主义态度。
年11月日内瓦峰会期间,里根与戈尔巴乔夫进行炉边谈话。
事情在年3月发生了急剧变化,此时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并且与罗纳德·里根建立了和平伙伴关系。在年1月成为总统前不久,里根听闻美国无力防御一场核进攻时,深感震惊。
因此以结束军备竞赛为目的,他呼吁两个超级大国对所持有的核武器库存进行削减,戈尔巴乔夫响应了里根关于消除所有核武器的呼声,另外,年4月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灾难甚至让他对民用核能的危险也提高了警觉。在指导各自的政府就削减陆海空核导弹数量进行合作方面,总书记和总统达成了一致意见。
随着美苏关系日益修好,里根及其继任者乔治·布什惊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