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了十个月,终于开始动笔写这篇西藏游记了,最近刚收到村上的新书——《假如真有时光机》,书里收录了村上全新的十篇旅行随笔,从查尔斯河到湄公河畔,从雷克雅未克到托斯卡纳,村上的笔触还是那么清新优雅,引人入胜,不由得令我也想起十个月前和家人在西藏的那些时光,趁此机会简记于此,也算是不枉圣城拉萨冬日温暖的阳光。
出发去拉萨的那天是年1月21日,彼时我刚结束跟蛋总在兰州的约会,还和学铭南哥一起去了趟雪后的白塔山。下午,我从机场回到火车站,和家人会合,接着从兰州坐卧铺出发,沿青藏线一路进藏。
从兰州出发之后,青藏线上的第一个大城市是青海的省会西宁,经过西宁后,火车绕过青海湖,抵达格尔木,这里是青海连接西藏、新疆、甘肃的战略要塞和中国西部的交通枢纽,青藏、青新、敦格三条公路干线在此交汇,也就是在这里,所有前往拉萨的乘客都要换乘到青藏线专用的高原铁路车厢中,继续接下来的旅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格尔木换乘之后,火车头使用的都是来自美国制造的内燃机头,而不是在内地常见的电力驱动车头,所以在青藏线上,并不会见到像内地铁路线上那样一路绵延的电气设备,这是因为高原地区十分缺氧,施工艰难,使用内燃机头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动力降低成本,还能很好的保护生态环境。
(青藏线上的雪山和牛群)
一路向着高原迈进,我们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昆仑山脚下,这是青藏线上的第一个“生命禁区”,青藏线上的铁路和公路都必须翻过它才可以继续向藏地内陆挺进。虽然我们乘坐的车厢中有高原列车专属的供氧装置,但是在米海拔的昆仑山面前,仍然显得力不从心,从这里开始,我们都或多或少地有了高原反应,呼吸开始变长,人也变得嗜睡,不过好在穿越昆仑山时恰好是深夜,我们都很快在列车的轰隆声中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一早,我们起床后看到了西藏之旅上绝美的一幕,朝阳从雪山后面徐徐跃出,金色的阳光洒在沱沱河密集的水网上,闪耀着绝美的天地之色。身后是已然翻过的昆仑山,前方一片金黄色的戈壁,青藏公路线依傍着铁路线一直绵延向前,直抵唐古拉山。
(远望唐古拉山,沱沱河一路向东)
随着太阳越升越高,藏地上的牛羊开始在向阳处的山坡上活动,眼前的景色也由戈壁变为了草原,打开地图,才知道我们已经离可可西里不远,三江源也在前进方向上的某一侧静静守望。似乎就是在绕过了一个大弯之后,硕大的措那湖仿佛从天而降一般,铺陈在眼前,因为是冬季,所以整个措那湖都已经结冰封冻,湖面上空漂浮着朵朵白云,天空湛蓝,雪山洁白,极目远望,天地浑然一体,这样的景色很难让你不觉得这里就是神灵的居所。
(措那湖畔)
在下午时分,火车终于翻过唐古拉山口,经过安多到达那曲,车组在这里停留补给,我和老爸忍不住好奇,离开供氧的车厢站在了那曲的站台上。那曲平均海拔米以上,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城市,这里高寒缺氧,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仅为零下2.1℃,长住人口大约只有五十万人,所以站在那曲车站远望那曲市区,感觉就像是在看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偏僻村镇一样。在西藏,人类的一切创造似乎都在大山大河的映衬下显得无比渺小,但我想,青藏线应该除外。
经过了整整24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在1月22号的晚上到达了拉萨。从拉萨站出来之后,接我们的滴滴师傅是一位年轻的藏族小伙子,开着一辆手动挡的东风风光,长着一副典型的康巴汉子面貌,他告诉我们,这个季节来拉萨的游客已经很少了,大多数都是藏区的群众来拉萨朝拜或者采购藏历新年的年货,北京东路和八廓街上洋溢着过年的气氛,非常热闹。
在酒店安顿妥当,休息一晚之后,我们开始了在拉萨第一天的行程。因为住在北京东路,离大昭寺非常近,所以我们的第一站便选在了大昭寺。在去大昭寺之前,我们先去了八廓街上的老光明港琼甜茶馆,这个甜茶馆是藏民和文青们的聚集地,人们在这里吃面喝茶、打牌聊天,堪称拉萨最市井的地方。在这里你只需要一块钱就可以买一杯地道的西藏甜茶,坐在已被岁月洗礼了无数次的破旧茶桌前,看着各色人等操着不同的口音在侃侃而谈。因为人太多,最后我们不得不拼桌而坐,点了一壶甜茶四碗藏面,在嘈杂的聊天声中结束了在拉萨的第一顿早餐。不得不说,虽然藏面煮的很硬,口感欠佳,但甜茶确实好喝,而且对缓解高原反应似乎很有效果,喝完两杯甜茶瞬间感觉浑身暖洋洋的,又恢复了状态。
(酒店挂画和光明茶馆)
从光明茶馆出来,向南走几步便是大昭寺广场,藏族有一个“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便与这座寺庙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大昭寺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我们刚一进入广场,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沿着大昭寺的院墙,人数众多的藏传佛教信徒或低头站立,或匍匐在地,向着进寺的方向依序排着长队,手里摇着转经筒,口中念念有词。在挂着几张带有藏族纹饰的幡布下,便是大昭寺的寺门,寺前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地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
因为不懂当地宗教文化,所以我们并不敢贸然进入寺内,这时一位藏族小姑娘主动过来与我们攀谈,说是可以作为导游带我们入寺参观,经过一番交流之后我们得知,这位小姑娘是在这里勤工俭学的志愿者,现在只上初中,放假的时候就靠带散客参观赚点生活费。在这位小姑娘的带领下,我们得以顺利入寺。
经过她的介绍,我们才知道,原来我们在寺外看到的那支朝圣长队,都是藏族信众们自发排出来的,游客们有另外一条专门的旅游通道,但相应的,游客们并不能像那些藏族信众们一样,可以在大昭寺里近距离地接近佛像,也不能插进那边的队伍,如果想要供奉香火,只需要拜托离你最近的藏民一个一个传进去就好。在大昭寺,你不用担心有人会私吞你的香火钱,听导游说,之前大昭寺翻修的时候,甚至还有偏远藏区的信众徒步数月,来大昭寺供奉一布袋的金器之后就磕头离开的。
(排队信众与大昭寺金顶)
由于大昭寺内部狭窄局促,又严禁拍照,而且人流量较大,所以我们都是在导游的带领下走马观花地参观寺内文物。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最震撼我的一幕出现在释迦牟尼佛堂前,这尊佛堂位于整个大昭寺最核心的地方,也是朝圣者最终的向往,因为这里供奉着的是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此像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按照释迦牟尼本人形象塑造的。等像塑好后,弟子们有幸请佛祖释迦牟尼自己给自己的佛像开光加持,不仅如此,由于这世上只有3尊释迦牟尼等身佛像,而在这三尊佛像中,又以12岁时释迦牟尼身为皇子的鎏金铜像最为精美与尊贵,所以每一个来到大昭寺的信徒,都会亲自在这尊佛像前虔诚祈祷。当我们走到这尊佛堂前时,刚好有一位年轻的僧人正打开佛像前的酥油灯盏往里面添油,他身上的僧袍只搭着半边,右臂赤裸,肌肉线条简洁有力,两眼炯炯有神,目不斜视,佛堂里千年不灭的酥油灯照着他坚毅的侧脸,恍惚一瞬间我竟觉得他似乎就是从佛像里走出的一位转世灵童,周身散发着佛的光芒。没等我反应过来,他轻轻合上炉盖,转身走进佛舍,消失在众多信众之中,好像没有出现过一样。
(大昭寺内部,图源网络)
在大昭寺的佛像前,当我们双手合十准备祈祷时,藏族小姑娘告诉我们,在藏族的佛寺里求佛是有规矩的,第一不要求财,因为在这里求财并不灵验,第二呢,就是要先祈求天下苍生的福报,再祈求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最后在行礼的时候要双手合拢,拇指微曲向手心,然后举过头顶,心无杂念地向佛像祈祷,这样才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离开大昭寺,我们沿着顺时针方向走上八廓街,跟随藏民们慢慢悠悠地享受着拉萨午后的阳光。在环绕着大昭寺的路上有许多白塔,里面噼噼啪啪地燃着各地藏民带来的柏树枝,散发出的柏香味随风飘荡,十分好闻。走出八廓街区已是午饭时间,我们在拉萨清真寺旁的一家马记牛肉面馆就餐,味道很是正宗,值得推荐给第一次去拉萨的西北朋友。
(八廓街上)
由于是进藏的第一天,所以我们下午没有安排其他活动,在酒店休息之后,下午出门在北京东路上逛了一圈,踩准了布达拉宫的位置,准备第二天一早探访。当天晚上,我们也基本适应了拉萨城区的海拔,休息的很不错。
伴随着酒店院子里传来的啾啾鸟鸣,我们开始了在拉萨第二天的行程。一早,我们步行前往布达拉宫广场,天气相当好,高原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拉萨不愧为“日光之城”,来之前我们都还担心拉萨海拔这么高,冬天会不会很冷,到了之后才发现这种担心完全没必要,晒太阳的时候别忘了抹防晒戴墨镜就可以了,要不然会很容易被高原上的强紫外线晒伤。
好像就是从去年开始,西藏开始实行冬游优惠政策,好多景区都是半价甚至免费参观,在夏季人满为患的布达拉宫,到了冬天只有很少人在排队,而且旺季卖两百元还要被黄牛加价的门票也执行了免费政策。在布达拉宫我们没有找讲解员,而是选择自己边走边看,沿着白宫的之字形台阶一路向上,欣赏这座全世界最高的古代宫殿,看着它威严地矗立在眼前,不由得让人心生敬意。
(布达拉宫)
因为布达拉宫和大昭寺一样,都属于宗教场所,所以里面依然是不允许拍照的。不过比起大昭寺,布达拉宫内部要宏大和复杂很多,听说直到现在,相关学者都还没有数清楚宫内到底有多少个房间。在实际参观过程中,为了防止游客走丢,布达拉宫有一条专门的参观路线,从白宫的台阶一路拾级而上之后,可经由德央厦进入红宫,红宫里面幽深曲折,充满了神秘感,有时候走着走着,还需要上下一段木制的扶梯才可以进入下一个佛堂。在红宫里面参观的时候,会给人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这种不真实感或许来自昏暗光线下万佛龛前长明的酥油灯,或许来自你身前身后摇晃着转经筒喃喃自语的藏民,也或许只是来自于身边无所不在的藏文符号和特殊的寺庙香气,总之,走着走着你会觉得自己好像已经离开了来时那个熟悉的世界,并经由宫殿里的某扇木门跨越到了世界的彼端,那里没有曾经困扰你的纷争和烦恼,有的只是高耸的雪山和宫殿、庄严的佛像、还有永不熄灭的酥油灯。
从红宫出来便是布达拉宫的后山,后山下有个公园,好多藏民在公园空地上聚围成一圈,逆时针跳着锅庄舞。虽然是冬天,但公园湖中仍有鸭子浮水。后来查阅资料我才知道,这座公园原来便是宗角禄康公园,是西藏第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主政时期建造的,历代的达赖留念权贵,他却常常溜出宫廷与心爱的人儿花前月下,达赖们在布达拉宫留下了一尊尊灵塔,他却在宫后给后人开辟了一汪修养身心的园林碧波。之后,杳无音信,消失在茫茫的高原。
(布达拉宫后山视角)
在拉萨的第三天,我们出发去了羊卓雍措,因为距离市区比较远,所以联系了初到拉萨时接我们的滴滴司机送我们过去。离开城区之后,我们沿机场方向驶去,路上经过了雅鲁藏布江,冬天的雅鲁藏布江水面平静,波澜不惊,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司机师傅说,正常去羊湖的路应该是盘山的G川藏线,但现在人少,可以带我们去走一条当地人常走的河谷近道,一路上可以看到最真实最乡土的拉萨农村。听到师傅这么说,我们都来了兴趣,果然,在我们绕进乡道(X)之后,路两侧开始接连不断地出现藏式农屋,还有大片收割之后的农田,藏族的普通民居其实跟北方汉族的传统民居相差不大,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房檐上都点缀着藏族特有的红黄布条,而且大多使用石料堆砌而成,非常坚固防风。驶离村庄之后,我们翻过一条干涸的河谷,驶上了拉萨之旅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段盘山路,那条盘山路严格意义上来说仍处于未完工状态,所以几乎没有任何防护装置,有时候一个急弯的尽头,就是一处高差极大的陡坡,但那位藏族司机仿佛如履平地一般,淡定地驾驶着他的手动挡东风,在不同档位之间娴熟切换,精准地控制着油门和刹车,在我们的一次次惊呼中顺利到达山顶。
在山顶下车,一眼便可看到天尽头青蓝色的大湖,在绵延的山峦下侧卧,整个湖面已经结冰封冻,从岸边到湖心层次分明地闪耀着圣湖的光芒,耳畔狂风吹过,卷起大大小小的风马旗,藏族师傅告诉我们,这里便是藏地三大圣湖之一——羊卓雍措。沿着乡道下山,可以把车开到圣湖的边上,我们找了处平坦的岸边,在湖畔捡了几块石头堆了个玛尼堆,听说在藏传佛教中,圣湖边亲手堆放的玛尼堆可以保佑家人平安。
(雅鲁藏布江、陡峭乡道,远望羊湖)
绕湖半圈后,我们穿过牧羊人和他的羊群,驶上了国道,在岗巴拉山口的观景台停留了片刻,和那块标记着圣湖海拔的石碑合影之后,便驱车返回市区。一路上遇到了好多新藏线上拉货的大车,但那条路多急弯,司机只好一直跟在一辆重卡后面,直到盘山路结束。送我们回酒店后,司机师傅向我们道别,当天去羊湖的包车价格金额我已经记不清了,但那位师傅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现在想起来仍令我敬佩,每次约好时间,他总会准时到达,从不迟到,而且车内干净整洁,没有丝毫异味,为人热情真诚,车技娴熟并且不说废话,在拉萨的那几天,因为有他的帮助,我们的出行体验变得异常美好,在这里向他致以敬意。
(羊卓雍措、玛尼石堆、岗巴拉山口、民宅和羊群)
在拉萨的最后一天,我们并没有安排什么活动,可能是因为前一天去羊湖被风吹得有点难受,大家都不太有精神,本来准备去西藏博物馆看看,结果那段时间博物馆正好翻修,最后去了博物馆对面的罗布林卡,这里曾经是西藏达赖们的夏日行宫,现在主要作为城市花园使用。罗布林卡里面有一个小型动物园,里面居然还有一座猴山,整个园子脏兮兮的,也没多少人,我们就这样百无聊赖地从罗布林卡又走到了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后山的公园里依然围满了跳舞的藏民和看热闹的游客,我妈终于还是没忍住,也融进锅庄舞的队伍中,和他们共舞了两曲。
晚上回到酒店,爸妈突然高反,躺在床上十分难受,我跑去附近的药店,买来了便携氧气瓶和高反药,服药吸氧之后,他俩慢慢好起来了,我怕第二天在火车上还会有高反症状,便又出去买了一瓶准备带着。在去买氧气的路上,我又经过了大昭寺前的广场,落日之下,我看到磕长头的信众不远万里地来到大昭寺门前,广场上僧侣呢喃,孩童欢笑,此时群山环绕中的拉萨城沉默不语,苍茫、平和、神圣而纯洁。就是在那一刻,我被拉萨征服了。
(夕阳下的大昭寺广场)
在无数人的心中,拉萨是一个神秘遥远的存在,没来这里之前,我也是同样的感受,但当我亲身走过拉萨的大街小巷之后,它开始逐渐变得亲切起来,大昭寺门前喃喃的祷告声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布达拉宫上空至今仍漂浮着无数美丽而遥远的传说,黄昏时刻,北京东路上人头攒动车流不息,繁华与落寞在这座圣城无数次上演,留下了一段段美好的故事。我想,大概是因为高原上的氧气太过稀薄,容易让人们的记忆变得模糊,所以无数文青游子不舍万里地来到拉萨,然后在心里梦里重回拉萨,重回心中那座温暖神秘的高原圣域。
离开拉萨的那天早上,我们起床很早,火车画出一个大圆之后开出城区,这时太阳刚好升起,照在了拉萨城外的山上,瞬间那座山头化为金顶,大雁成队飞过城区上空,天地一片苍茫之色。那一刻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心中唯有震撼与感动,藏地一别,不知何时重逢。再见了,拉萨,再见了,梦里的天堂。
(离开拉萨时的日照金顶,雁群和城市)
(拉萨的街道、人民和宫殿)
(返程路上青藏线沿途风景)
另附上:
西藏大画幅黑白胶片摄影作品欣赏
从立秋到寒露,荒凉的北方
我多么想念你走在我身边的样子
Dear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