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女王的棋局象棋天才的平行人生

01

最近《女王的棋局》大火,看了的都说好看,我自然也去瞧了一眼。不得不说,看完确实挺爽的。

毕竟整个剧情就是爽文套路:从小就是天才,一路过关斩将,先输给了小boss然后击败了还把对方短暂地变成了男朋友,接着遇到了大boss,赢不了就算了,结果母亲还去世了,之后和还男朋友闹掰了。

就在走投无路之际,童年朋友挺身而出,救女主于水火之中,最终女主悬崖勒马,既收获了爱情和友情,又成功战胜大boss,成为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本剧的画面也很讲究,无论是下棋时人物的面部特写,还是光线的运用,都恰到好处。

比如女主在孤儿院时画面一直很暗,唯独出现象棋时一盏灯挂在顶上照亮了整个棋盘;以及母亲生前时房子里亮堂堂的,去世后就变得极其昏暗。画面的明暗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心境。

但是本片也有明显的不足。作为爽片,很大一个问题就是配角比较工具人。

主线情节清晰明确,但是支线涉足很少,所有配角,不管是朋友还是情人,包括那个清洁工,都是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一下,不需要的时候完全不提及。

虽然主角性格可能就是这样独来独往的薄情女子,但是养父母的情况、乔琳中间的经历完全没有交代,配角们的形象就很单薄。

不过女主的大眼睛是真好看。

02

不过本文的重点不是这部剧,而是一个人。和本剧的女主一样,这位也是个不折不扣的象棋天才。

6岁第一次接触国际象棋。

13岁成为美国少年组冠军。

14岁成为全美锦标赛冠军,之后蝉联8届冠军。

15岁成为特级大师,在当时是史上最年轻的国际象棋特级大师。

29岁成为了世界冠军,打破了前苏联连续24年垄断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局面。

他就是鲍比·费舍尔。

03

和剧中女主类似,费舍尔的童年也并不幸福。他幼年时父母离异,由母亲一人带大,但是他和母亲的关系也不是很好。他和女主一样都是自学象棋的天才,靠着说明书上的指导就学会了下棋并且在14岁就成了全美冠军,很多人都认为他的智商甚至超过了爱因斯坦。

他前半生是辉煌的,最高光的时刻莫过于那次“世纪之战”。至年,费舍尔在世界冠军预选赛时,一开始就完成了20连胜的壮举,之后以负1平3获得了挑战当时的世界冠军鲍里斯·斯帕斯基的资格。

要知道前苏联那时已经连续24年霸占着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头衔,而鲍比·费舍尔成为了当时最有可能打破这一局面的人。

他确实做到了,只是过程坎坷而富有戏剧性。

04

比赛即将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举行,但是费尔舍却还未签署文件确认参加,并且他还提出来一系列要求,包括一定比例的电视转播权和更多的奖金,甚至还包括从照明到椅子坐垫等乱七八糟的条件。

为了满足费舍尔对于奖金的要求,英国国际象棋推广人詹姆斯·斯雷特捐出了令人咋舌的,美金。最终亨利·基辛格的一通电话说服了费舍尔,让他在即将被退赛的几小时内到达了冰岛。

7月11日,“世纪之战”开始了。不知是出于失误还是求胜心切,第一局费舍尔在本应该平局的情况下输掉了。而第二局费舍尔更是因为不满场上的摄像机而拒绝比赛,于是斯帕斯基不战而胜,比分暂时是0-2。

连输两局的费舍尔更加拒绝参赛,他要求把场上的摄像机全部移走。在比赛前的最后一刻,斯帕斯基同意了费舍尔的要求。

然而不少人认为正是因为斯帕斯基的“委曲求全”让费舍尔在心理上占了上风。

第三场比赛在后台的一个小房间里进行,费舍尔终于获得了对战斯帕斯基的首胜。第四场开始比赛又回到了主战台,并且按费舍尔的要求没有一个摄像机在场。

之后的费舍尔变得锐不可当,最终7胜3负11平,以12.5-8.5的总比分战胜了斯帕斯基,成为了第一位击败苏联棋手而获得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美国人。

美国象棋从此站起来了!

05

然而并没有。

获得世界冠军头衔三年后,面对苏联棋手阿纳托利·卡尔波夫的挑战,费舍尔拒绝了,于是国际棋联直接宣布卡尔波夫获得了世界冠军。人们至今津津乐道卡尔波夫和费舍尔到底孰强孰弱的问题。

之后许多年又是苏联/俄罗斯人霸占了世界冠军,而费舍尔却沉寂了近20年。直到年他才与斯帕斯基在南斯拉夫黑山重赛,然而疏于练习的两人也不复当年的风采。

但是这场“友谊赛”却给费舍尔带来了麻烦。

当时美国与南斯拉夫交恶,美国公民是禁止前往南斯拉夫的,费舍尔此举无疑惹怒了美国政府,并因此遭到了通缉。为了防止被引渡遣返,躲避美国政府的制裁,费舍尔辗转流亡于不同国家。

直到年,他在日本成田机场被扣留,才发现其美国护照已被撤销。最终冰岛接纳了他,在年,费舍尔成为了冰岛公民,并定居在那个带给他无上荣耀的雷克雅未克,直到年因肾衰竭逝世,享年64岁。

06

有关费舍尔的生平,可以去看《出棋制胜》(PawnSacrifice),影片中对费舍尔心理状态的刻画非常到位。

但是这个译名实在是太太太太太差了。

《女王的棋局》按原意(Queen’sGambit)译成后翼弃兵会让观众摸不着头脑,而且后翼弃兵这个开局剧中也没提到了几次,除了对战博戈夫的那一局比较重要。

但是“女王的棋局”就很好地贴合了大女主和象棋两个主题,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意译。

反观“出棋制胜”完全就忽略了影片的核心。

影片中的(包括现实中的)费舍尔只是美国政府的一个工具人,当时美苏冷战已有二十多年,费舍尔战胜斯帕斯基被认为是民主战胜独裁的标志性胜利,因为斯帕斯基是有整个团队和他一起研究战术,而费舍尔一直是一个人,也没有剧中女主那一帮朋友。

但是当费舍尔因拒绝参赛而丢掉了世界冠军头衔时,他立刻就被美国政府抛弃了,而之后又因为在南斯拉夫的比赛直接被通缉。因此,他从头到尾只不过是美国政府用来显摆的一颗棋子,一个“弃卒”(pawnsacrifice)。

费舍尔的“棋”(“奇”)和“胜”只在他人生的前三十年,而影片讲的是他从崛起到被抛弃的全过程,中心在刻画费舍尔心理状态,所以“出棋制胜”这个译名完全是找错了重点。

07

费舍尔因为种族歧视和支持袭击的言论被美国主流社会唾弃,他曾醉心邪教,又不相信现代医学,晚年也是非常凄凉,唯一可能给他慰藉的是他的未婚妻、日本国际象棋协会主席渡井美代子。

他们在冰岛定居了不到三年,费舍尔就与世长辞。也有人声称有费舍尔的私生子,但是DNA鉴定却证明此事是子虚乌有。

费舍尔的天才可能也是他的诅咒,正如剧中提到的一位美国前辈保罗·摩菲一样。

摩菲也是个天才,19岁时获得律师资格但因年龄不够从业而开始下棋,很快就获得了全美冠军,之后去欧洲大杀四方所向披靡,回到美国后苦于无人应战就此退出棋坛,不到五十岁就郁郁而终,因此他也被称为“国际象棋的骄傲与悲哀”。

费舍尔有着远超同时代人的智慧,但是心理问题却始终没能得到疏导,世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从天才到怪才再到一个疯子。

08

在剧的结尾,哈蒙下车独自走在莫斯科街头,和老头子下棋,而保镖也没有阻拦。这完全不可能发生在费舍尔身上,美国政府绝对不可能放心让他一个人在苏联土地上散步。

哈蒙克服了酒瘾药瘾,收获了爱情友情和世界冠军,她未来可期,将来可能称霸棋坛二十年,能和朋友喝酒谈天切磋棋技。而费舍尔除了冠军头衔一无所有,甚至很快就丢掉了,有人看到他在洛杉矶街头流浪。

他宛如一朵烟花,升到最高处绚烂地爆炸后就销声匿迹。

费舍尔的一生是现实的,哈蒙的故事是虚构的,也许作者就是对费舍尔的悲剧于心不忍,才给哈蒙安排了一个喜剧的结局。

也许平行世界里的费舍尔也能有哈蒙的人生。

作者:小漱

编辑:板栗

后台回复新世界,

即可收到咳咳咳,

感谢宝们的支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sidingbib.com/lkjt/76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