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百通社,作者马斌
美俄关系无论好坏,都是国际社会的大瓜之一。
而美国总统拜登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将于6月16日会面的消息传来,“国际瓜众”纷纷拿出了小板凳。
从拜登上任伊始主动邀请普京“煲电话粥”开始,关于“拜普会”的传言就不胫而走,并在随后的日子里一直没停过——只是,相比美国的大方“表白”,俄罗斯一直犹抱琵琶,欲说还休。
不过,不管外交辞令是直白还是委婉,该来的行动还是来了。△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左)。(图源:东方IC)4月19日,俄罗斯国家安全会议秘书帕特鲁舍夫同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通话;5月19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举行会谈;5月24日,帕特鲁舍夫与沙利文在瑞士“网友见面”,详细商讨了两国总统会晤的事宜。随后,双方终于官宣“拜普会”。
1
美俄两国关系在过去数年,特别是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一直处于相互对抗、不断恶化的状态,而拜登竞选期间更是不断呼吁对俄强硬,甚至上台后还“差评”普京,在制裁上继续加码……
因此,“拜普会”消息突然传出后,“国际瓜众”纷纷表示大跌眼镜,难以置信。
美俄关系将会由此重启吗?
一种观点认为,美俄关系将由此重启正常化进程。
理由是,美国日前解除与北溪2号天然气管线相关的制裁,已显露出向俄罗斯示好,缓和两国关系的态势。两国最高领导人的会面将延续这一态势,推动两国关系“止跌回升”,走向正常化。
而对于俄罗斯来说,实现俄美关系正常化以再续前缘,无疑十分符合俄罗斯的期待。
普京3月份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俄罗斯会在对自身有利的情况下与美国开展合作,以追求共同利益——这一表态证明,在恢复关系问题上俄美是两厢情愿,相向而行。
相反的看法则认为,历史和现实使得推动美俄关系回暖是拜登政府无法实现的政策目标。“拜普会”不仅不能成为推动美俄关系正常化的转折点,反而可能成为拜登向俄罗斯摊牌,展示新政府强硬立场,促使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的加速器。
较为谨慎的观点则强调,虽然拜登与普京会晤是在释放积极信号,也为两国关系调整提供了机遇,但是,美俄关系目前积重难返,仅靠一次总统会谈根本无法扭转两国关系长期形成的对抗局面。2
要理解上述相互争论的观点,就必须回归俄美关系现实,从中寻找可以帮助找到答案的线索。
不可否认,美俄关系过去数年的确呈现出以对峙、对抗与冲突为主的特点,双方在战略、军事、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领域屡屡交手,诸多官方和民间的对话、协调机制也被陆续切断。然而,形势剑拔弩张并没有让美俄关系从此“一刀两断”——双方之间仍保有大量沟通、磋商渠道,诸多领域的互动也继续维持,有的领域甚至表现出与整体关系恶化相反的趋势。例如,俄美投资与贸易等经济合作,在年至今这段时间里有多个年份实现增长。简言之,美俄关系目前确实很糟糕,但也没有像很多人想象得那么糟糕:双方在斗争中针锋相对,在合作时也毫不犹豫。把握住过去数年美俄关系的上述特点,再来观察拜登执政至今的美国对俄政策,就可以清晰看到两条脉络:一是极限施压,一是有限合作。极限施压是近年来美国对俄政策的基本特点。拜登执政后,美国在民主、人权、宗教等基本价值观问题上对俄压力更加突出。有限合作是近年来美俄关系的重要内容。拜登执政后,双方已经在战略稳定领域有所进展,续签了《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2月3日,俄罗斯外交部在其网站发布声明,俄美关于延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协议正式生效。
即将举行的“拜普会”不出意外也将在这两个方向展开。实际上,美国和俄罗斯的决策者都很清楚,在乌克兰问题、干预大选问题等尚未找到令双方都满意的方案前,如果国际社会没有足以撬动国际格局的突发事件,“拜普会”若将目标定在推动“关系正常化”,不仅显得“政治幼稚”,而且也将无果而终,徒增烦恼。所以,美俄两国官员近期在向外界介绍会晤准备情况时,都强调美俄之间存在分歧和矛盾,在官宣“拜普会”消息时也比较谨慎。俄罗斯公布“会谈”消息时态度冷淡,提都没提会谈要达成什么目标;相比之下,美国表态要稍显积极,明确提出希望通过“会晤”推动两国建立“稳定和可预期的”关系。虽然这种细微的态度差异,并不足以说明哪一方与对方接触的心思更迫切,却可从侧面表明双方基本都没抱籍此实现双边关系正常化的幻想;更明确讲,“双边关系正常化”压根就不是“拜普会”的直接目标。
3
因此,与其尬聊“美俄关系正常化”这类臆想,还不如梳理“拜普会”直接涉及的现实情景。
简单地看,“拜普会”直接涉及的情景中,值得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