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经管的一年之后放下checkli

喜欢听这里的故事请戳上方“十一维”订阅

楠希:引用一年前“离开经管的二十种方式”的标题,趁年轻在英国养了一年马,期间经历了赌马连连失利,最喜欢的马次月被拍卖,失手放飞怀胎九月母马等惨剧后,依旧欢天喜地回到了祖国妈妈的怀抱。

从英国回来加入帝都吸霾大军

北京时间上午9:30,毕业天

人们口中的英国,天气糟糕,阴雨绵绵,似乎是吸血鬼的宜居国家,但我印象中的英国却有着比我家(桂林)更稳定的气候,哪怕是冬天,也不会长期“不见天日”。提到冰岛,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一哆嗦,因为印象中一是寒冷,二是高冷,但身穿同样厚度的衣服,我曾经在清华六教的大上坡冷得恨不得再披上宿舍的棉被,却在12月的雷克雅未克街头感到气温刚刚好。去年七月启程去英国之前,以为一年后的自己应该是一个可以在赌马场一眼相中高赔率赛马的高手,但最后在香港跑马地依旧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下注的马逐渐消失在茫茫马海中……可能是打破了刻板印象,可能是机缘巧合避开了坏运气,可能是一不小心受到了生活的暴击,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回忆了很久,试图总结过去的这一年。然而发现最恰当的形容竟然是:跟想象中不太一样。

有时候下班前可以在农场里看到这样的晚霞

脑海中对一个事物的想象往往源于前人留下的经验。比如第一次去伦敦,总不能免俗去伦敦眼、白金汉宫等等景点打卡。因为在电视节目和旅游丛书的科普下,我印象中的伦敦就是被这些标志性建筑支撑起来的一个概念——为什么“打卡”会长时间占据旅游方式中独领风骚的地位?因为在旅程中,能够分配给一个城市,一个景点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要想最高效地一次性“看全”一个地方,钻研攻略、规划好路线是一种优胜方案。当我们拿着地图走到伦敦眼下,抬眼望去——嗯和图片中描述的一样,check——达成成就。

小时候写作文特别喜欢用的万能句式是“人生是一场旅程…”,接下来就可以进行各种讨论举例点题扣题。长大以后,我们顺应潮流很认真地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一场旅程——每一站出发之前做好攻略,观察前人成功的脚步踏过哪些更稳当的基石,记下精彩的一生必做的一百件事,深思熟虑每一个举动将带来的后果。随着人生版图上checklist的小红勾越来越多,却也不小心把自己的生活过得越来越标准化。

毕业之前我会有一个担心——怕自己把生活定格成标准的游客照。所以虽然大老远跑到英国去养我从来没有接触过但是据说很温和的大中型动物(马)跟我所学的专业和未来从事的工作没有直接联系,但我依旧任性了一下,在旅程中绕道曲径通幽的小路里转悠了一圈。

我最喜欢的一匹马,长得很美还会很乖地走过来求摸摸头

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我少了些对生活的假设和对假设的印证,却多了些触及生活方方面面后带来的惊喜。因为印证自己对生活的构想是一条道走到底的线性思维。但让感官跳出别人描述的世界,把自己放在生活的中心去感受,则是发散的、网状的思维方式。

我们这一级经管的童鞋们都钟爱老钱在本科生入学时的那篇演讲《无用知识的有用性》——因为是它安慰了我们无数个质疑“文化素质课到底有什么用”的小心灵。其实短期中要真正弄明白一件事教会了我们什么,是很困难的。我在自己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sidingbib.com/lkjd/86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