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角的药用价值及功效,犀牛角市场成交

犀牛角,即犀角,为犀科动物白犀牛、黑犀牛、印度犀牛、爪哇犀牛、苏门答腊犀牛等的角。根据种类的不同,长角的数量也不同。非洲的白犀牛和黑犀牛都有两只角,而亚洲只有苏门答拉犀牛有两只角,其余的两个品种都只有一只角。犀牛角从皮肤中长出来,质地很硬,每年可以长7.6厘米。

①印度犀,又名:独角犀(《纲目》)。体格粗壮庞大,体重仅次于大象、河马,身长约3.2~3.5米,肩高达1.8米。头大,颈短,耳长,眼小,鼻孔大。皮肤坚厚,除耳与尾外,完全无毛。在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有宽大的褶缝,呈楯状,皮肤表面有很多疣状凸起,皮呈黑灰色,略带紫色。雌雄兽鼻端都有一角,黑色,圆锥状,粗而不长,普通长约30~40厘米。四肢粗壮,均3趾。生活于亚热带的潮湿、茂密的丛莽草原。独栖或两只同栖,夜行性,嗅觉、听觉强,视觉弱。以鲜枝、嫩芽、竹、芒果等为食。分布尼泊尔及印度北部。

②爪哇犀,又名:小独角犀。形与印度犀相似而较小。皮肤也有厚褶,但背部的3条褶上下完全连接。本种仅雄兽有角,生于鼻端,角较小,长仅25厘米左右。生活于热带密林中喜游水,怕日晒。常独栖或雌雄同栖,以鲜枝、嫩芽、叶、竹类、芒果及无花果等为食。分布爪哇。

③苏门犀,又名:双角犀。体形最小,身长约2.4~2.5米。身上多毛,呈褐色或黑色,皮粗而厚。雌雄兽鼻上皆有双角,前角长,后角短,纵列而生。上唇不突出。生活习性与上种相同。分布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婆罗洲等地。

低密,乌犀角,香犀角,印度犀,独角犀,爪哇犀,小独角犀,苏门犀,双角犀

低密(《纲目》)、乌犀角(《证治准绳》)、香犀角(《现代实用中药》)。印度犀又名:独角犀(《纲目》)、爪哇犀,又名:小独角犀。苏门犀,又名:双角犀。

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犀等的角。以上几种犀的肉(犀肉)、皮(犀牛皮)亦供药用。

酸咸,寒。

①《本草蒙筌》:"味苦,寒。"

②《别录》:"酸咸,微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甘,有小毒。"

入心、肝经。

①《本草蒙筌》:"入阳明。"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二经。"

③《本草汇言》:"入手太阴、少阴,足厥阴、少阴经。"

清热药,清热凉血药

清热,凉血,定惊,解毒。治伤寒温疫热入血分,惊狂,烦躁,谵妄,斑疹,发黄,吐血,衄血,下血,痛疽肿毒。

内服:磨汁或研末,1.5~3克;煎汤,2.5~10克;或人丸、散。外用:磨汁涂。

①《雷公炮炙论》:"妇人有妊勿服,能消治气。"

②《本草经集注》:"松脂为之使。恶MIAO菌、雷丸。"

③《纲目》:"升麻为之使。恶乌头、乌喙。"

④《本草经疏》:"痘疮气虚无大热者不宜用;伤寒阴证发躁,不宜误用。"

配石膏;清热解毒;配黄连治疗外感。

犀角片:取犀角劈成瓣,置温水中浸泡,捞出,镑片,晒干。犀角粉:取犀角锉粉,研成极细粉末。

①《雷公炮炙论》:"凡修治一切角,大忌盐也。"

②《本草衍义》:"犀角尖,以磨服为佳,若在汤散,则屑之。"

①印度犀分布尼泊尔及印度北部。

②爪哇犀分布爪哇。

③苏门犀分布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婆罗洲等地。

《神农本草经》,《唐本草》,《本草图经》,《纲目》

清热药清热凉血药

犀角化毒丸

犀牛是受国际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非洲犀角价格大约在-一克不等,

亚洲犀角价格更高,由于利益驱使被大肆捕杀,现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国作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签字国,从年起,国家禁止犀牛角(包括其任何可辨认部分和含其成份的药品、工艺品等)贸易,并取消了犀牛角药用标准,对出售、收购、运输、携带和邮寄犀牛角的行为都要依法查处。

犀角雕刻在艺术品拍卖中,长期扮演小配角。至年拍卖标的约30件次,成交约.09万元,国尊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年秋拍的清乾隆犀角雕饕餮雷纹花觚以.88万元首破百万元大关。年标的过百,约件次,成交额.43万元。年标的约件次,成交额约.1万元,香港苏富比秋拍之十六世纪末犀角雕双螭海棠形杯万港币(约合人民币.56万元)突破千万元。

联系人:征集部负责人:邹总手 机:邮 箱:

qq.







































北京中科白瘕风刘云涛
白癜风是否传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sidingbib.com/lkjd/45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