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似于透明的深蓝

我与Audiovisualarts的结缘始于我在奥地利维也纳的实习工作,并且基于这些经验,我毕业论文的方向就是围绕着Audiovisualarts以及Digitalperformance的学术与理论的探索。这条路一直走到今天,电子视听艺术成为我的挚爱。

通常我们一想到维也纳都习惯地觉得这是世界古典音乐之都,然而它也是Audiovisual艺术重镇。奥地利是欧洲电子艺术的先锋,Linz有ArsElectronica,维也纳有着Sound:FrameFestival这样标志着Audiovisual艺术十几年里程碑式的厂牌,在年上海世博会上他们曾来中国代表奥地利国家文化来演出。

也是在这个厂牌的工作中,我结识了奥地利顶尖的视觉艺术家组合Luma.Launisch,并且曾有幸做过他们在中国展览的策展人。如今他们要和英国伦敦的作曲家,试验音乐家,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儿子CHRISTOPHERCHAPLIN一起来到中国巡演一个Audiovisual项目《ParadiseLost》。

在为大家重磅推荐这个演出的同时,我也很想来写一写Audiovisualarts本身,这门在中国尚且小众的艺术,做一个学术和文化上的介绍和铺垫。

我曾经在“策展人到底是什么职业”这篇文章的最后写“我一直以为策展的未来趋势在于现场演出(新媒体,装置,audiovisualarts等等声光电digitalperformance)”,因为它更接近于策展的人类学起源萨满“仪式”本身,而一场演出的时长也更容易更有张力去传递有效信息,建立Intensive的能量场域。而电子艺术这种表达形式紧紧时代的脉搏,“通感联觉”手段的运用,以及它与意识科学的息息相关,它与时间的关系微妙,仅仅关于“当下”。“带着策展思维的数字新媒体演出现场”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需的,也是正在降临的这场人类意识革命所无可回避的。”

AshortguideofAudioVisualArts

Audio指的是声音艺术,而Visual指的是视觉艺术,所以Audiovisualarts说的就是声音与视觉艺术一起,以通感联觉的方式交错来表达的一种新媒体艺术形式。

Audiovisualarts涉及视觉艺术家(Visualartists)、媒体艺术家(Mediaartist),音乐人(Musician)以及Filmmakers以及制作人(Producer)以及理论研究者(Theoretician)等等。

它的形式多样,包括了Video艺术,新媒体装置,由DJ与VJ共同完成的表演现场(A/Vact),以及基于audiovisual艺术与其它各种艺术的跨界形式等等。它的核心是声音与视觉,两者没有主次之分,互为补充,在不同的感官维度上互相渗透,用不同的表达语言来讲述同一个故事,同时渲染一种情绪气氛。

电影其实也是一种普及的视听艺术,然而我们指的Audiovisualarts通常与电影和叙事性Video艺术有所不同,它没有那么具象和线性发展的故事性,Audio也不以画面补充的形式出现,它不是OST不是配乐,而是和Visual地位平等,互相弥补感官表达语言的限制以完成情绪更为强烈的传递。所以Audiovisualarts通常讲述的是抽象故事,作为一个载体,它所需要传达的是某种语焉不详的感受,而并非试图邀请头脑的参与去理解。

我们有眼耳鼻舌身意五官以及六感,每一种感受(perception)都有自身的限制和接受倾向性。我们的主要信息语言是视觉语言(Visuallanguage),靠着眼睛来捕获对实相的认知和理解;听觉(Audio)语言相对来说较为抽象,然而却是频率震动最直觉的表达,它穿越头脑的逻辑理解,直觉与我们的身体发生生理共振,产生感官上的直觉体验,因此声音极大程度地影响着我们情绪和感知。

当Audio与Visual同时从听觉和视觉上双重作用,这种作用力不是单纯物理上的叠加,而是一种化学反应,以及由此赋予观众的情绪暗示。它引导观众进入自己的想象空间之中,根据每个人不同的mindmap,产生个体化的情景联想。

正如法国声音大师MichelChion在“Audiovisual幻觉的构建”这本书里说的那样:“你以为你是看到的画面,事实上是声音所共同构筑的幻觉”。

在Audiovisualarts里,你听见了画面,你看见了声音,这就是“通感联觉”。

通感联觉以及Audiovisualarts的工作原理

联觉(synesthesia)由希腊词根syn(共同)与aisthesis(认知)组成,这是一种具有神经基础的感知状态,表示一种感官刺激或认知途径会自发且非主动地引起另一种感知或认识。人的感受力不是单一的,我们从感觉、知觉到表象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各种感觉器官相通的过程。

我们常常在文学修辞手法上运用通感的方式--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这种比喻手法称为曲喻--由一个比喻转到另一种感觉。比如“响亮”,用声音去描写视觉,《高山流水》的故事里,子期说伯牙的琴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用山的巍峨来写声音。

这种例子在中国古代无论是绘画还是文学上不胜枚举,比如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形式上的通感“Transmedia(媒介的置换)”提出了“觉的?自由转换”。艺术只是一个呈现形式,最终输出的是一种情绪气氛和感受,就像《心经》所说的“色即是空”--Formisemptiness。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对形的具体阐述,而重点







































北京白癜风联合诊疗中心
治疗女性白癜风疾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sidingbib.com/lkjd/24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