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之岛哥伦布的前辈

                            

原创极地塞翁王建男的北极圈

年3月11日星期三

雷克雅未克

-3/2C,阴

阵风:80km/h

1

坡路气象

晨起,玻璃窗上继续重复着原生的朦胧画。

饭后,和前两次一样,依旧沿着Gunnarsbraut街拾阶而上,去山丘的顶部感受雪后的雷克雅未克。

几十米高的山丘,几百米长的漫坡,居然不能“同此凉热”——坡上坡下,见到的雾霭时浓时淡,路上的降雪居然也厚此薄彼,路边停靠的汽车,有的已被雪埋了半截,有的车上却雪薄如纱。

用天气预报的语言,上午是阴有时多云。于是,天象更为生动。

雪后的风,忽大忽小。天上堆积的云,在阵风的蹂躏下,时而密不透风,时而散如薄纱。这云成了阳光无序的闸口,天空便随之忽暗忽明。

行人驻足仰天望云,却实实在在地迎来了刺眼的日光。

尽管雪后云间的阳光异常明亮,但奇怪的是,路边庭院里的房子,无论灰色还是黄色的墙体,竟然都在强光下变得柔和起来,演绎出温馨的暖调。

越往高处走,风越大。走在教堂前的雕塑下,行人已经难以企稳。

2

哥伦布的前辈

Hallgrmskirkja大教堂前的雕像是年美国送给冰岛的礼物。

那基座上的雕像名叫莱弗尔埃里克森(LeifrEirksson),他被认为是比哥伦布早年到达北美的第一位欧洲人。

公元年,莱弗尔带着35名男子离开格陵兰岛乘船去挪威寻找补给品。结果船被吹离了航线,最后竟抵达了北美。

据莱弗尔的记录,他们在所到之处看到了草原与河流,河里盛产鲑鱼。莱弗尔给这个地方取名温兰,意思是“葡萄酒之乡”,因为这里有许多野生葡萄园。

温兰(Vinland)的读音与芬兰(Finland)十分相近,而莱弗尔所到之地如今就叫纽芬兰(NewFinland,又译新芬兰)。

莱弗尔在温兰登陆不久就返回了挪威。据说,撤离的原因是当地土著“红色印第安人”杀死了他的弟弟。

莱弗尔的父亲原居冰岛,公元年从冰岛流放格陵兰。于是,有学者认为莱弗尔很可能就是在格陵兰出生的。

多数学者认为,莱弗尔出生在冰岛。证据是,公元年,莱弗尔已抵达了北美。如果莱弗尔出生在格陵兰,那么,他率队远航时最多只有14岁。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美国政府向冰岛赠送雕像并没有结束关于莱弗尔国籍的争议,但雕像基座上的铭文却明确写道:“莱弗尔埃里克森。冰岛之子。温兰的发现者。”

3

大教堂的塔楼

教堂内不知道举办什么活动,聚集了近百人。

一个小男孩跑到演奏的风琴边,琴师抱起她,请我拍了一张照片。

离开教堂的大厅,我们走上了塔楼。

雷克雅未克大教堂位於雷克雅未克市中心,加之建在高地上,所以教堂塔楼的顶层就成为俯瞰城市美景的打卡地。

塔楼尽管只有8层,但却高达73米高。这个高度至少相当于普通楼房18层的高度。今天电梯出了故障,需要爬楼梯。

于是,尽管观光层免票,但有兴致,同时亦有体力攀登8楼的执著游客并不多。我们身边这位极具莎士比亚时代气息的旅游者显然是执著者之一。

以下是在塔楼上环顾雷克雅未克的照片——不同的方向,加上多变的气象,照片的感觉各异。

4

午后的阳光

午后,阳光有了温度。

婆娑的树影,成为乳白色山墙上的一幅画。

温暖的阳光照进陶瓷店。凌乱的店里立刻满了斑驳,土红色的钵变得更红,陶黑色的碗则变得更暗,当然,刺眼的光也能让本该平静的石膏像流露出无奈。

照不进阳光的毛线店,大白天的,还需要灯光。

看来,打毛线依旧是冰岛妇女的嗜好。

5

绿房子里的同行

阳光下,街上满是“冰岛色彩”。

这座名叫“Babalu”的咖啡馆,里倒外斜。不过,三片色差明显的橘色外墙居然成功掩饰了破旧的不堪。

山墙的涂鸦广告是这个画风。

与橘色咖啡馆一道之隔的小房子被涂成了绿色。

袖珍的绿房子的橱窗里无序地悬挂着照片,橱窗的下面摆着老旧相机。

这是摄影画廊与精细摄影工作室(FinePhotography)。

摄影师名叫AriSigvaldasonArisigvaldason。

商业摄影与古董相机,是他的主营业务,当然,也是他的最爱。

晚17:00,飞多伦多。一切顺利,无话。

原标题:《北极日记

冰火之岛-20-哥伦布的前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sidingbib.com/lkjd/126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