鐧界櫆椋庝笓瀹跺洟闃? http://www.bdfyy999.com/zhuanjiatuandui/
少小离家去,七年不见秋。年的秋天,我结束了留学生活,回到家,想着暂作停留,好筹划下一步的生计。
我家在河南省濮阳市。
到家那天,密云压城,爸爸腆着肚子站在屋外看家犬追逐落叶。都说一叶知秋,可是枯叶遍撒、凉风骤紧时我才忽觉秋时已至。或许是习惯了英国没冬没夏的气候,那一丝秋日的清冷真让人不习惯。
(一)新城
当晚想约旧友们出来聚聚,掰掰指头发现待在濮阳的朋友竟只有四个。这样的小城留不住人,故旧们早已四散在世界的不同角落。甚至在伦敦,聚起的人都要比这里多。
四人缩着脖子,在北方的秋凉中瑟瑟缩缩地吃着烤串,随口刨挖往事、八卦故人。
席间,我们绝口不提濮阳的旧貌新颜,不提对它的喜爱、厌恶,不提关于它的一切。
《后会无期》里说:“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诚如是,留学归来,我们放肆地谈论国外繁花似锦的城市景象。可多少年来,我们谨慎而克制地表达对濮阳的好感。
但这里确确实实是我们所有故事的缘起。
40年前,一个地质队偶然经过这片地界,在荒野敲打扒挖,突然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石油。很快,几十万人从全国各地涌进了这片平整广袤的土地,说,“咱们来建座城。”
我爸妈就在其中,他们从不同的地方来,在这个城市只有一座楼一条路的时候相遇;在这个城市逐渐有了公园和广场,有了城市的雏形时,我出生了,成为这个新城第一批婴儿之一;待我懵懵懂懂有了记忆时,这城里,白天已是车水马龙不断,夜晚也有了迷离灯火万千;而在我十七岁离家那一年,则恍然发现,建城时所栽的梧桐树,已然长成了一人抱的郁郁葱葱。
临行时我才明白,原来我的故事就是它的故事。
(二)没有方言的城市
在这个粗糙的城市里,你能看到的一切都是一群石油人建起来的,它们或灰或白,呆板朴实,与浪漫无缘。城里的每条路都依着国内各个油田命名。
这里真的跟娟秀的江南、闲适的川渝、辽远的东北都不同,它自成一格,即便这一格或许并不怎么样。
最先来这建城的人,四海汇聚,便摒弃了原有的方言,说着全国人民都会的普通话。而他们对于自己下一代,更是连原有的方言也懒得教了。
我们四处游学,与全世界的人交谈,但我们没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更遑论“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归属感了。
但总是要有归属感的,可又从哪儿来呢?
说真的,濮阳这里,即便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也不是个值得过于留恋的地方。
你可以轻易爱上成都,爱上巴黎,爱上圣托里尼和雷克雅未克。但爱上濮阳就像爱上京城的豆汁儿和日本的纳豆一样,难,可一旦爱上就欲罢不能了。
在这个遍种梧桐的城市里,有那么多夜郎自大的安逸。这里世俗、随意并且不正规。这里的人不谈理想。这里的咖啡厅里也难得宁静。这里除了小地方自有的谦逊外,难以看出什么让人称道的好处。
如果非要说出什么了话,这里有我们父母相遇的故事,有我们的出生,有我们的成长,或许就够了。
我总在想,爱一座城,是爱它的什么呢?风华物茂、世故人情?对于这座平淡到无甚可谈的城市来说,爱的终究只有那一份熟悉罢了。
可就是这份熟悉,确是一个远行游子的全部归宿。
来成都工作后,常有人对我说,“成都多好啊,留下吧,必然比你们家那里要好的。”殊不知,纵然我对成都有千般喜爱,这份归属感却是它怎么也给不了的。
千万别嘲笑我沉重的语调。
一个游子对家乡的爱,是热烈的,更是深沉的,也常常忍不住会伤感。
(三)只有冬夏,没有春秋的城市
席散归家,躺倒在床,不料思虑过重,辗转难眠。静卧至夜里两三点,竟然听到窗外雨声淅沥。
中原的秋雨最是通透,不燥不急,细细下完后还是一片天宽地阔,冷锋过境,空气清亮亮得有如一只风铃在耳边叮咛。
不过如今夜一般平常的秋雨,算来我已有七年未曾见到。
一个旧段子说,你可意识到,自从离家上学去,家乡对于你,就只有冬夏,没有春秋。
那份伤感,细腻得很。
兹情实在太难表达——“整整七年,你错过了家乡最美好的季节。”仅是这个念想存在心里,就让人受不了。
我是多么喜欢濮阳秋日那些纯洁真挚的回忆啊,还有落了满地的梧桐枯叶,和骑车压碎它们的脆响。
还有那规律的四季轮换。二十四节气就发祥这片田野,所以节气的预言就无比准确——立秋那天必然凉爽,冬至那天必然冷得要冻掉耳朵,而立春那天若在田里插一根羽毛,初暖来袭,地里热气必冲得那羽毛飘飞而起。
最美的还是我阔别七年的秋日之雨。上学时,旦逢这雨我和发小儿便弃了伞,顺着门前的黄河路,畅快地骑车回家,淋得通透,乐此不疲。
想来都是好遥远的事情了。
明明还青春年少,却已忍不住感慨时间走的真快。一步一步,开始是悄无声息,然后是大张旗鼓,当我们意识到时,拼命地拦,却怎么也拦不住。
今天凌晨四点,雨丝细密,清寒透幕。这条走过无数遍的路上,不见一人一车,我在睡衣外裹了个夹克,趿着拖鞋,沿着双黄线溜达了很久很久。
很快又将远行,不知再要错过多少个家乡的春与秋。
这个不为外人所爱的城,甚至连自己人也不见得爱它,可总有人在爱。
但那又怎么样呢,人儿都散在他乡,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原标题《今天是中原油田成立40周年,这是一份来自远方的想念》
请作者及时与报社总编室联系领取稿费
-
作者:陈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